從“文化惠民”到“全民參與”
——北疆文化活動季的人民底色

從盛夏到金秋,從城市到鄉村,北疆文化活動季攜75項重點活動、300余項文旅體驗澎湃而來,它猶如一幅壯闊的畫卷,在祖國北疆磅礡展開。
這場文化盛宴,立足“藝術的盛會 人民的節日”定位,將文化惠民的溫度與全民參與的活力,深深融入祖國北疆的每一寸土地,讓文化甘泉從城市廣場奔涌至鄉村嘎查,潤澤萬千百姓心田,也讓北疆文化風採,在這畫卷裡愈發鮮活動人。
文化惠民 貴在親民
“歌游內蒙古”北疆文化活動季啟動主題演出,以低至9.9元的惠民票價,打破價格壁壘,降低參與門檻,讓高水准的文化盛宴不再遙不可及。
來自北京、山西及全區各盟市的3.5萬名觀眾齊聚現場,掌聲如潮,好評如流——
“9.9元就能和孟庭葦、烏蘭圖雅、齊峰面對面,真過癮!”
“沒花大價錢,效果卻震撼十足!”
“簡約而不簡單,太給力了!”
一句句朴素的贊嘆,道出了群眾對這場文化盛宴的由衷認可。而這場活動之所以實現“破圈”傳播,關鍵在於始終秉持一個理念:以人民為中心——不搞花架子,不設高門檻,把舞台搭在群眾身邊,讓節日真正回歸人民主場。
自6月北疆文化活動季啟動以來,一系列“送優質文化下基層”行動密集展開,將文化服務的觸角延伸至城鄉每一個角落。
“光影北疆”公益放映深入城鄉社區,《我和我的祖國》《通往春天的列車》《我本是高山》等26部精品力作輪番上演,群眾在家門口樂享視聽盛宴﹔
烏蘭牧騎惠民演出走進廣場、公園、高校、景區,將歡歌笑語送到百姓身邊,把黨和政府的溫暖傳遞到千家萬戶﹔
“華音共融·享悅通遼”中國民族器樂展演,在通遼悅來河旅游休閑街區、孝庄園文化旅游區、珠日河草原等地連演7場、600余人次登台獻藝,讓傳統民樂在街頭流淌、在草原回響﹔
第二屆“中國雜技北疆行”精品展演,高空雜技、多人疊羅漢、魔術幻影,讓廣大群眾近距離領略藝術之奇、之美、之險……
線下活動的觸角不斷延伸,線上展播同步發力。
內蒙古自治區第35屆草原那達慕盛況“雲”上直播,開幕式與返場演出刷屏網絡,全媒體曝光量突破60億次﹔
網紅主播帶網友沉浸式體驗“雲端那達慕”,觸達全國5億人次﹔
優秀作品“雲”端展播讓北疆故事走進千家萬戶,讓時代強音傳遍大江南北。
從線下參與到線上共享,北疆文化活動季真正讓文化惠民的陽光照進每一個角落,暖在群眾心坎上。
內容多元 重在共情
群眾的文化需求,從來不是單一的。面對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期待,北疆文化活動季的智慧在於:以市場項目為依托,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構建起覆蓋廣泛、形式豐富、貼近人心的文化供給體系,讓不同群體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共鳴。
在赤峰市舉行的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一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民族大聯歡活動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圖片展同步展出——體育與文化交融,競技與情感共振,民族團結的種子在歡笑中悄然播撒。
在固陽舉行的秦長城文化旅游季則用巧妙的創意點燃群眾熱情。歌舞、馬頭琴齊奏、呱嘴、音樂快板、民謠輪番登台,全是百姓愛看的節目,全是本土文化的深情回響。“蒙恬貫穿全舞台”的創意設計,將歷史人物融入實景演出,配合非遺技藝展示與地方美食體驗,讓厚重的歷史走出書本,讓文化在煙火氣中活起來、熱起來。
有人愛聽交響樂,也有人痴迷二人台﹔年輕人追逐潮流藝術,老年人不忘傳統曲藝。北疆文化活動季精准對接不同群體的“口味兒”,精心烹飪出一道道有滋有味的文化大餐。
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曲藝展演精彩紛呈,相聲、好來寶、烏力格爾輪番登場,傳統韻味濃厚,觀眾聽得入神,曲藝迷直呼“過癮”,盡顯語言藝術的獨特魅力﹔
2025郎朗北疆草原音樂盛典奏響鋼琴樂章,高雅藝術與自然之美碰撞出國際范兒,吸引文藝青年爭相打卡……
這些作品之所以打動人心,關鍵在於它們融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堅持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感染人、引領人。在這場文化盛宴中,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主題貫穿其中,激蕩起各族干部群眾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共鳴。
在內蒙古文學館,“坐標——中國現代文學館館藏革命文物特展”靜靜陳列著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手稿、巴金《赴朝日記》手稿、陸柱國在碉堡中完成的《上甘嶺》油印稿……泛黃的紙頁、遒勁的字跡,是戰火中的信仰書寫,是時代洪流中的精神坐標﹔
在烏蘭恰特大劇院,《山河長歌》交響樂專場激情奏響,《紅旗頌》拉開序幕,《保衛黃河》以排山倒海之勢點燃全場,音符化作洪流,帶領觀眾穿越烽火歲月,重溫民族覺醒的壯闊征程﹔
在二連浩特市國門景區,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整齊的儀仗隊列、激昂的國歌,讓每一位駐足的游客與市民,無不心潮澎湃。
內容多元,重在共情。北疆文化活動季用豐富的內容供給,實現了與群眾情感的深度連接。
文化參與 成於共享
如果說“送文化”是輸血,那麼“種文化”就是“造血”。
北疆文化活動季通過搭建平台、創造條件,激發了廣大群眾的文化創造潛能,推動群眾從“觀眾”走向“主角”,真正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創造、人人享有文化的生動局面。
在這一過程中,人民群眾不僅是文化的享有者,更是文化的創造者。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就蘊藏在火熱的現實生活之中——那些貼近時代、關注現實、描繪普通人奮斗足跡的作品,往往最能打動人心,在朴實平凡中煥發崇高精神的光芒。
“村歌嘹亮”2025年全國集中展演,來自全國各地的48支隊伍千余名文藝工作者所唱村歌,句句來自老百姓的平凡生活、字字飽含真情實感。一首《伊旗是個好地方》,唱出了家鄉的山水人情,而它的詞作者徐懷亮,並非專業作家,而是鄂爾多斯一家民營企業的普通員工——這正是群眾文化創造力蓬勃迸發的縮影。
第九屆“魅力烏拉特”西部民歌會,吸引來自全國18個省區市的近300名民歌手齊聚北疆。爬山調、烏拉特民歌、青海花兒、陝北信天游……各具地方特色的民歌在祖國北疆交響,匯成一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和美樂章。
在滿洲裡市群眾文化藝術季的舞台上,最小的演員年僅3周歲,最年長的已逾八旬,真正實現了“全民舞台、全民共享”。
廣場舞大賽舞出健康與活力,群眾歌詠展演唱響心聲與情懷,“十佳校園歌手”大賽激揚青春旋律,“群星獎”優秀作品巡演展現基層風採——一系列自下而上的群眾性文化活動,點燃了百姓的熱情,讓文化融入日常、觸手可及。
北疆文化活動季既豐盈了百姓的精神世界,也鼓起了群眾的“錢袋子”,奏響了文化惠民與經濟振興的雙重強音。
在西遼河文化節上,非遺市集匯聚28項技藝、120余種文創,讓手藝人展銷有平台﹔牛肉干品鑒會吸引32家企業同台競技,40余種風味滿足群眾味蕾,活動期間銷售額超200萬元,相關話題網絡閱讀量超億。
內蒙古自治區第35屆草原那達慕自7月19日開幕至21日上午,吸引了超20萬人走進主會場,綜合收入突破6000萬元﹔活動期間,錫林郭勒盟5天接待游客15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10.8億元﹔餐飲、住宿、交通全面升溫,旅行社接待量同比增長32%,部分旅行社一度“爆單”。
從盛夏到金秋,祖國北疆的夜空被燈光點亮,被歌聲填滿,被歡笑包圍。
但比燈光更亮的,是百姓眼中的光﹔
比歌聲更響的,是群眾發自內心的掌聲﹔
比消費更熱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這,就是北疆文化活動季的人民底色﹔
這,就是“以人民為中心”最生動的注腳!(記者 趙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