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和林格爾土城子遺址:“城摞城”疊出半部中國史

2025年08月29日08:58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新媒體閱讀 請掃二維碼

  這裡有獨特的“城摞城”奇觀,包含春秋到遼金元的城址。

  這裡的城鎮建置非常復雜,歷史跨度2000多年。

  這裡出土了上萬件文物,文化堆積豐富且時代序列完整。

  這裡是黃河北岸最大的古代城市遺址,面積近4平方公裡。

  這裡也是中原王朝邊疆治理體系形成建構的鮮活實物例証,更是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實物載體。

  這裡,就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林格爾土城子遺址。

  千年城池的時空坐標

  在黃河“幾字彎”東北角,陰山山脈南麓,距離呼和浩特城區38公裡的地方,一處面積近4平方公裡的不規則古城遺址靜臥在村落田野之間。

  遺址大門外一塊10.5米長的景觀石彰顯了其“身份”的不一般,上刻“和林格爾土城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幾個大字。

  在和林格爾縣文化旅游體育局工作人員的指引下,登上盛樂博物館觀景台,放眼望去,一片廣闊田地間,縱橫排列著幾道長條狀隆起,從空中俯瞰,呈北斗七星狀。

  喬金貴是土城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專班聘請來的技工,從1997年開始,一直參與土城子遺址調查、勘探、發掘、測繪、記錄、整理等工作。

  喬金貴說,土城子遺址分為西城、南城、北城、中城4個部分:西城為春秋遺存﹔南城地層堆積內含春秋、戰國、兩漢以及北魏時期的文化遺存﹔北城以隋唐時期文化遺存為主﹔中城地層堆積較為復雜,含有戰國至元代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遺存。城牆遺存保存較好,城垣殘高0.5米至10米不等,東、北、西三面居中設有城門,外置瓮城。

  從東門進入北城,看見入口處矗立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落款刻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1年6月25日公布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2014年4月1日立”字樣。

  沿著城牆遺存向北行進,遠遠看見兩棵榆樹枝繁葉茂,與城牆融為一體。走近一瞧,榆樹已經深深扎根在一處豁口兩側的城牆上。和林格爾縣文化旅游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石景旭表示,這處豁口正是北城北門,兩棵榆樹就像大門的守護者,一左一右守護著土城子的千年秘密。

  穿過豁口,進入土城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墓葬考古公園區域,可以看到這裡用綠植復刻了古墓的形狀進行展示,配以詳細的標牌說明,遺跡被賦予新的生命力。

  行走在古城牆垣間,觸摸著跨越2000年的夯土層,各民族共同開拓邊疆、書寫歷史、創造文化、培育精神的故事便從史書走入人心。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勝過千言萬語。

  考古實証的文化融合

  如果說土城子遺址是被時光封印的“微縮”歷史,那麼考古則是解開封印密碼的鑰匙。

  和林格爾土城子遺址最初是誰發現的?目前暫無相關史料記載。

  可供查閱的資料顯示,最早關於該遺址的考古調查與試掘是在1943年。當年10月底,東亞考古學會委派駒井和愛等人對和林格爾土城子遺址進行考古調查。他們採用探溝發掘法,發現了宋代瓦當和瓷器殘片、漢代磚瓦和銅錢等文物。這次考古調查不僅繪制了遺址平面圖,還發表一份調查報告。

  1959年至2017年,內蒙古的考古工作者對土城子古城進行了6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其中城址發掘面積3642.5平方米,揭露出較為完整的遺跡。

  一件件出土於土城子遺址的不同歷史時期的文物在此相見,訴說著由春秋、戰國、秦漢到魏晉南北朝、隋唐、遼金元2000多年間的歷史故事。

  “在土城子遺址中發現過戰國時期的瓦當,表明這裡在戰國時期已形成城市規模。”內蒙古師范大學北疆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陳永志的發現,甚至可能改寫北方草原地區城建史。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在此設立定襄郡成樂縣,開啟了古城的郡縣時代。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拓跋部南下,拓跋猗盧以漢成樂城為基礎建都,“盛樂”之名首次登上歷史舞台。

  鮮卑人在此留下的不僅是城名。考古人員在城南區發現的束頸敞口印花紋陶壺、陶瓮等器物,真實反映了鮮卑人在盛樂城的生活實況。中城出土的黑面磨光筒瓦、蓮瓣紋瓦當,又與山西平城地區、河南漢魏洛陽故城遺址的同類文物遙相呼應。

  唐代在此設立單於大都護府,將古城推向鼎盛。遼金元時期,這裡先后成為豐州振武縣和振武城,直到元代后才逐漸廢棄。

  陳永志與土城子遺址結下了近30年的不解之緣,他把土城子遺址的考古價值和文化內涵歸納為3個“最”——土城子遺址是黃河北岸城市規模最大的古城遺址、土城子遺址是建置最為完整的古城遺址、土城子遺址是中國北疆地區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古城遺址。

  接連古今的國家公園

  6月的夏風拂過內蒙古草原,帶來和林格爾土城子遺址的千年回音。6月14日,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五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中,這處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赫然在列。本次全國僅有10處遺址獲此殊榮,標志著其保護與活化已達國家示范水准。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

  實際上,和林格爾人對土城子遺址的保護利用,腳步從未歇停,北魏肇興之地——盛樂之名就是最好的印証。

  2007年,盛樂博物館建成,其以半地下的謙遜姿態伏在古城遺址旁。登臨館頂,四野蒼茫,天似穹廬籠蓋四野,耳畔仿佛飄來《敕勒歌》的優美韻律。

  “盛樂”之名在現代煥發出詩意的芬芳。盛樂百亭園內,300畝芍藥年年盛放,“金帶圍”流金溢彩,“冰青”如玉生涼。6月花潮涌動,“北疆花語 ·盛樂長歌”的主題下,游人如織,一月間便有30余萬人次踏香而來。

  盛樂鎮、盛樂街、盛樂國際機場……和林格爾正以“盛樂”之名,擔當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吸引著全國乃至世界的目光。

  古風與新韻水乳交融,歷史與現代守望相擁。正是和林格爾人對過往的敬畏和熱愛,使得這一方古城方興未艾。

  2011年,國家文物局批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林格爾土城子遺址文物保護規劃》﹔2013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實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林格爾土城子遺址文物保護規劃》﹔2017年,國家文物局公布和林格爾土城子遺址為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單位﹔2021年,和林格爾土城子遺址成功入選國家文物局發布的《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

  一步一個腳印。《和林格爾土城子考古遺址公園規劃(2016-2030)》實施近10年,碩果累累,遺址正在從單純的“實體守護”向“實體守護”+“數字永生”逐步升級。

  和林格爾縣文化旅游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齊慧娟表示,遺址公園創建挂牌成功后,將持續加強公園建設力度,謀劃建設數字展示中心、考古探索中心、西窯子考古基地,預計未來設施總體規劃超過3萬平方米,全面提升遺址公園研究展示與教育服務水平。

  目前,公園初步形成7.6公裡“主題游覽線路”,串聯四城格局展示區、墓葬公園等10個節點,計劃每年開展研學活動超過400場……

  從歷史深處走來,這處古城在“國”字號考古遺址公園的加持下,勢必會不斷鍛造其文化精髓,為新時代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能,為中華文化寶庫增添璀璨的北疆篇章。(記者 蘭天 薛騰)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