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人民日報看內蒙古

將紅色故事講給更多人聽(游紅色場館 聽歷史回響)

2025年08月27日09: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田悅慧為港澳台青年學生講解。

陳文婕在“鹽城會師”場景前為觀眾講解。

2024年,黑龍江哈爾濱“勿忘九一八”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中,尚春磊為青少年學生講解。

小小紅色講解員白恩惠在研學課堂上學唱《童心向黨》。

散布於全國各地的紅色場館,是人們感悟紅色精神、厚植愛國情懷的重要社會課堂。在那裡,一段段鐫刻在文物上的紅色記憶永不褪色,一個個英雄人物的形象在文字和影像裡愈加清晰與偉岸。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一批與抗日戰爭相關的紅色場館吸引著人們前往,到那裡回顧崢嶸歲月,緬懷先烈,從紅色基因中汲取力量。

本版於8月27日至29日連續推出特別報道“游紅色場館 聽歷史回響”,和您分享講解員的故事、觀眾的心聲,並呈現一批紅色場館的時代新貌。本期,我們邀請4位講解員講述他們擔當紅色故事講述者、紅色文化傳播者、紅色精神詮釋者的故事。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副館長田悅慧:

用真摯情感歌頌太行魂

“花正紅,風正暖,歡迎大家參觀紀念館!您看了它,對抗戰了解得更詳細,勝利戰果來不易,革命傳統牢牢記,陶冶情操長志氣……”這是25年前我剛入職時編寫的快板講解詞。

2000年9月,我被選聘到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從事講解工作。那時,我住的是土房子,屋頂隻裱糊著一層黃麻紙,做飯需跑到500米外提水,艱苦的環境讓我萌生了退意。然而,每當面對一張張英靈的發黃照片和一件件革命文物,我仿佛在進行穿越時空的對話。我猶豫了。

就在那時,我接待了一批白發蒼蒼卻風骨依舊的老八路軍,他們從抗戰的硝煙中走來,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卻問我同樣的問題:“孩子,你看,這個地方我去過,這場戰斗我打過,這是我的首長,那是我的戰友……唉!他們都早早地犧牲了,而我還活著!你說,再過幾年、幾十年,還會有人記得他們嗎?”那叩擊心靈的發問,讓我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責任,他們分明是在告訴我:“偉大抗戰精神是八路軍將士用生命和鮮血澆鑄的,英雄不該被遺忘,歷史需要有人去講述啊!”

從那以后,我開始向一名有信仰的講解員邁進,查史實資料、背解說詞,參加培訓和比賽,提升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應變能力。這些年,我先后4次帶領講解員赴北京、河北、山西等地,採訪了近200位老八路、八路軍將帥和將帥子女,為《八路軍序列沿革研究》一書搜集資料。從《八路軍抗戰史》到開國將帥的傳記,再到記述、研究八路軍抗戰史的報紙、刊物和論著等,都成為我的案頭資料。在講解過程中,我“因人施講”,用飽含深情的講解打動觀眾,讓他們真正走近歷史,了解歷史。

25年來,我總計為30多萬名社會各界觀眾講解,還和宣講小分隊的成員一起,深入廠礦、企業、部隊、學校,義務宣傳演出600余場次,為黨員干部、青年大學生等講黨課200余場次,培養了上千名“小小八路講解員”。有位觀眾曾說:“太行山有一種青鳥,每到萬物復蘇的時刻,總會用沙啞而略帶磁性的叫聲喚醒沉睡中的人們,告訴他們充滿希望的春天要來了,而你就是那隻永不知疲倦用真摯情感歌頌太行魂的青鳥啊!”這樣的評價讓我和同事備受鼓舞。

近年來,成為政治思想好、知識儲備好、講解服務好、示范帶頭好、社會影響好的五好講解員,是我們每一名紅色宣教工作者的追求。今年暑期,每天都有眾多觀眾走進紀念館。八路軍單薄的衣衫、破舊的繃帶、磨損斑駁的草鞋、打滿補丁的行軍襪等展品,總能吸引觀眾駐足觀看。這些靜默的文物,有著穿越時空的力量。“太行精神光耀千秋”8個熠熠生輝的大字前,總有觀眾拍照留念,它們無聲講述著那段艱難而光輝的革命歷程,也時時激勵著我和同事們不斷前行,講好八路軍的故事。

新四軍紀念館講解員陳文婕:

把記憶轉化為前行的力量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作為新四軍紀念館的一名講解員,我見証了這段紅色歷史以更加鮮活的方式被銘記和傳承。一走進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就能感受到涌動的熱潮。從白發蒼蒼的老兵到朝氣蓬勃的學生,從黨員干部到普通群眾,每一場講解都讓我對新四軍革命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些觸動心靈的瞬間、那些展陳創新的細節、那些發自肺腑的感悟,都成為珍貴記憶。

一天,一位坐著輪椅的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在重建軍部5位領導人的雕像前久久佇立,眼神中滿是深情與懷念。講解結束后,老人主動與我交談。他說,自己的父親曾是新四軍的一名戰士,當年就在這片土地上奮勇殺敵。雖然父親已離世多年,但那些戰斗故事他從小聽到大,來到這裡,感覺就像回到父親身邊。老人從包裡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張泛黃的照片,上面是一位年輕戰士,身著朴素軍裝,眼神堅毅。“這就是我的父親,”老人顫抖著聲音說,“他常說,能成為新四軍的一名指戰員,是他這輩子最驕傲的事。”這一幕讓我深刻體會到,歷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由無數鮮活生命鑄就的集體記憶。

這些年,一批批來自全國各大高校的學子在實地探訪中重溫抗戰歷史,感悟新四軍革命精神。有名學生在留言簿上寫道:“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要傳承這種寧可前進死、決不后退生的精神。”這種發自內心的敬意與思考,讓我看到了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希望。

在一次次的講解中,我逐漸領悟到紀念館存在的深層意義:它不僅是保存記憶的容器,更把記憶轉化為前行的力量。

在參觀人數不斷突破歷史紀錄的同時,我也注意到觀眾的變化。相比過去,現在的參觀者提問更加深入:“為什麼說重建軍部是新四軍發展的轉折點?”“新四軍革命精神對新時代有何啟示?”……人們不再滿足於簡單了解史實,更渴望理解歷史的深刻內涵。這種由“興趣”到“求真”的轉變,正是我們創新宣教方式希望達到的效果。

我深深感到,紀念館守護的不僅是一段崢嶸歲月,更是一種精神密碼。作為一名全國紅色旅游五好講解員,這一年對我來說意義非凡。每一次講解,都像是與歷史進行一次對話,我不僅為參觀者講述過去,更傳遞一種責任與使命。看到觀眾專注的神情,聽到他們由衷的感慨,我知道,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這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件文物,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而我有幸成為這段歷史的講述者,將先輩們的故事和精神傳遞給更多的人。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証陳列館宣教部副主任尚春磊:

為了歷史不被遺忘

兩年前,我第一次踏入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証陳列館,就被這裡肅穆的氛圍所震撼,佩戴上館徽的那一刻,我的內心充滿了敬畏。如今,我更加深刻地領會到這份工作的意義。這座承載著民族傷痛記憶的建筑,已成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們是歷史的講述者,更是記憶的守護者。

2023年末至2024年初,陳列館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參觀熱潮。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絡繹不絕,隻為牢記這段不能忘卻的歷史。一位來自海南的中學教師說:“站在這些實物面前,歷史變得觸手可及。”在講解過程中,我無數次看到觀眾眼含熱淚,見証了一個個令人動容的瞬間。

一次接待海外華裔青少年的經歷讓我印象深刻。這些在國外長大的孩子起初對這段歷史知之甚少,但隨著講解的深入,他們的眼神逐漸變得專注而凝重。帶隊老師告訴我,這是他們整個行程中最安靜、最認真的一次參觀。一個女孩在留言簿上寫道:“我終於明白爺爺為什麼總說要記住自己的根在哪裡。”還有一次,一個退伍軍人團隊走進陳列館,看著坐著輪椅的老兵、身著舊軍裝的英雄,我的聲音哽咽起來。他們中有些人曾親歷戰場,對這段歷史有著更深刻的理解。一名老兵在特別移送展廳久久佇立,庄嚴地敬了一個軍禮,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精神的傳承。

在七三一部隊本部大樓中心一樓走廊兩側,我們陳列了3000個長方形石碑,形成庄嚴肅穆的殉難者長廊,石碑上刻錄著慘遭七三一部隊人體實驗與細菌戰的殉難者名單。為了讓更多無法來到現場的人了解這段歷史,我們還開通線上直播。記得一次直播時,一位旅居海外的老華僑激動地留言:“感謝你們讓遠在異國的游子也能感受這段歷史。”像這樣的新舉措還有很多。近年來,講解團隊人數不斷增加,為了全面提升講解員業務水平和專業素養,我館常態化開設講解員培訓班,定期組織專業培訓、理論講授、專家指導、實踐練習等。每次培訓都讓我和同事們對這段歷史有了新認識,也讓我們更加堅定做好這份工作的信念。

7月7日,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証陳列館首次公開七三一部隊原成員胡桃澤正邦完整口述証言視頻。胡桃澤正邦供述了七三一部隊進行人體解剖、細菌實驗及實施細菌戰等罪行,與文字、文物及遺址互為補充與佐証,進一步揭露七三一部隊反人類暴行的全貌。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作為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証陳列館的一員,我深感責任重大。我們守護的不僅是過去的記憶,更是未來的希望。每一滴為歷史流下的眼淚,每一顆被歷史觸動的心靈,都是對和平最真摯的守望。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每當看到觀眾在留言簿上寫下“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誓言,每當聽到孩子們討論“我們該如何守護和平”,我都堅信,這段歷史永遠不會被遺忘。

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宣教部副部長李思宇:

當好“第二課堂”的老師

今年上半年,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接待參觀人數近65萬人次,其中青少年群體約20萬人次。

暑假期間,我策劃、組織並主持開展了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青少年教育系列研學活動,包括“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八十八周年”主題研學活動、“我與紀念館共成長——小小紅色講解員培訓”活動等。截至目前,已有420名中小學生踴躍參與,其中參與小小紅色講解員培訓的有75名,暑假期間,他們累計志願講解720場,服務參觀游客2萬余人次。

在“我與紀念館共成長——小小紅色講解員培訓”活動中,我圍繞紀念館展廳第三部分“抗日戰爭中的內蒙古”,為孩子們設置了多門課程。通過“聽、看、說、講、唱、寫”等多種形式,讓他們在沉浸式體驗中走進歷史深處,感悟抗戰精神。一名少年參加活動后對我說:“這是我第一次了解到這麼多抗戰故事,我感到無比震撼,胸中仿佛有一團火在燃燒。”從他的話語中,我感受到了當代青少年對歷史的深刻認知與強烈共鳴。

紀念館的意義,從來不止於陳列文物,它更是一座比課本更鮮活的“第二課堂”,通過宣教人員每一次用心開展的社會教育活動,把“愛歷史、懂歷史、講歷史”的種子種進青少年心裡,讓過去的光照亮他們傳承的路。

初一學生彭雨辰已在紀念館擔任了3年小小紅色講解員,她在感悟本上寫道:“白山黑水間不屈的抗爭,是楊靖宇肚子裡的棉絮,是趙一曼留給幼子的泣血絕筆……是黑暗中迸射的星火。”即將步入高中的孫悅瀠同學也寫下了令人動容的感悟:“通過這次活動,我學到許多課本外的知識,深深感受到無數烈士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我深入學習了‘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等歷史知識,弱國無外交,即使在和平的今天,我們仍要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提升國際地位,培養居安思危的意識。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須勿忘歷史,牢記使命,弘揚紅色精神,賡續紅色血脈,吾輩當自強!”

我多想大聲告訴革命先輩們:這些少年,就是我們國家的明天,有他們在,我們的國家就充滿希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將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

本版文章由本報記者  尹  婕採訪整理

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底圖制作:徐妍迪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8月27日 第 12 版)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