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四射康巴什(行天下)

![]() |
康巴什區城市中軸線夜景。 |
![]() |
鄂爾多斯大劇院夜景。 |
![]() |
鄂爾多斯市圖書館(左)和鄂爾多斯市博物館。 |
康巴什是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的一座新城,從開始建設至今僅20多年。這些年,因工作關系,記者多次來到康巴什,反復領略其特質與韻味。無論從建筑精美、綠化品質及文化意蘊等方面來看,該城都是現代城市中一顆耀眼的明珠。所去之人,多會感到驚喜並發出由衷的贊美。
一
康巴什是蒙古語“卓越的老師”之意,原系一村庄,現為鄂爾多斯市的一個區,也是鄂爾多斯市行政、經濟與文化教育等中心。20多年前,因鄂爾多斯首府東勝區發展容量的限制,開始興建康巴什區。2012年8月,康巴什成為全國首家以城市核心景觀為載體命名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其后被評為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首家中國環境藝術示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2021中國綠色發展示范區等。
康巴什不大,建筑也不高,卻盡顯藝術、雅致與獨特。排列在其中軸線兩側的鄂爾多斯博物館、大劇院、圖書館等七大文化地標氣勢非凡。這些建筑不是簡單地模仿中國傳統建筑或歐洲建筑,而是創新運用現代建筑藝術對蒙古包、蒙古族服飾、蒙古族三大典籍等傳統文化符號進行闡釋解讀,充滿了鮮活的生命力和高超的藝術風范。
從外觀上來看,斜置的牆壁、反重力的扭曲線條、玻璃的通透與金屬的冷峻相結合等現代建筑手段,在七大建筑得到了恰如其分的展現。其內部空間結構同樣值得稱贊。在博物館,記者走遍各個展區,從樓梯、窗戶、展區來看,其空間結構與功能布局是美觀和實用的完美融合。在圖書館,記者發現,遠山框進窗戶,綠色環繞四周。在這裡,功能性的光芒與美學性的溫度和諧共生。
在康巴什,除了住宅樓,似乎很難找到兩棟完全一樣的建筑,尤其是公共性建筑和地標性建筑。據介紹,在核心景觀和重要公共設施中,具有民族特色和當地文化特色的建筑佔比達百分之七八十。當地倡導的一樓一特色、一街一景觀,既有效防止“千城一面”,也催生了建筑的多樣性及美學效應。記者發現,美學效應在疊加放大。在康巴什與伊金霍洛旗之間的銜接區域,兩岸的建筑錯落有致,各展其姿、相互映襯。
二
在各街區間還隱藏著許多典雅的仿古中式園區。曲徑通幽,別有洞天。幾株樹木,幾方青石。溪水從園中流過,一曲古箏從窗口飄出。此地何地,此時何時?盛夏的下午,記者走進“樂康巴”休閑街區,這裡有著江南的神韻,斜風細雨、楊柳依依,叢林草木掩映著一個個茶舍、酒吧、咖啡屋,市民和游客慢煮時光,一任流淌。而在康鎮,那裡有許多晉陝舊式民居,記者疑惑,在深夜,那屋內昏暗的燈光裡,可否還會傳出纏綿悱惻的“蘭花花”或“走西口”?
穿行於康巴什,目光所及,似乎到處都是樹木與花草。20多年前,這塊毛烏素沙漠和庫布其沙漠南北的匯聚地,沙峰一坡接著一坡,2/3是貧瘠荒灘,1/3是不毛沙漠。而如今,這裡已形成了“城區園藝化、城郊森林化、小區景觀化”的生態景觀。森林覆蓋率達35%,植被覆蓋率高達80%。城市建到哪裡,綠色就延伸到哪裡……
康巴什的綠色是生態杰作,更是藝術的篇章。城區郊外花草樹木顏色的搭配及變化,似被打翻的調色盤,也似一幅幅印象派畫作。無論是在中軸線上,還是在伊克敖包周邊或烏蘭木倫街沿線等,康巴什都是花草的海洋。三四月,雪白的杏花之后是粉紅的桃花﹔五六月的郁金香、牡丹、芍藥,姹紫嫣紅﹔七八月的薰衣草如紫色的水晶……
在康巴什任何一家旅館賓館周邊300米內都有綠地,或在500米內有廣場公園。記者沿路行走,不知從何處就進入了公園,也不知從何處又返回了街巷。街巷與公園無縫銜接、渾然一體。當地友人說,過去是綠色難尋,如今是沙漠難尋。幾年前,作家肖亦農曾發表《致意毛烏素沙漠的最后一座沙山》,建議保留烏蘭木倫河南岸的那片沙地,再放上一坡羊,讓這幅鮮活的都市牧羊圖延續在未來的歲月裡。
城在綠中,綠在城中。建筑與綠色的深度交融使城市煥發出靈氣和詩意,也激蕩起人們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愛。記者發現,市內許多牆面上爬滿了綠色的藤蘿,不少屋頂上種植著花草。當地居民爭相與附近的大自然融為一體,在居所養起了花草鳥魚,把自然引入家中。友人回憶,當地居民以前大都沒有侍弄花草的習慣,是大環境改變了他們。現在,每年都有許多專業美術工作者來此創作,來此拍攝的劇組也多,還有幾位作家長期在此居住。
三
隨處可見的精美雕塑,使得康巴什顯露出濃郁的藝術氣息。黨政大樓前面的廣場上,矗立著《海納百川》《草原母親》等4組高大的青銅群雕,其恢宏的氣勢給人以視覺的震撼。沿中軸線南下至鄂爾多斯婚禮文化園,13組雕塑生動展現了當地蒙古族傳統的婚禮過程。在烏蘭木倫河北岸音樂噴泉兩側有99匹形態各異的駿馬雕塑。在亞洲雕塑藝術主題公園有90尊藝術雕塑精品。大街小巷裡表現世俗民風的雕塑,是那樣的靈動有趣、和藹可親……
康巴什的展館多而精,有兩個館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一個是鄂爾多斯博物館,“黃河從草原上流過”展覽圍繞黃河、草原、歷史等主題,用4000多件文物,輔之文字、圖片、場景、多媒體等展陳方式,展示了當地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另一個是貝林自然博物館。該館依托於美國環球健康與教育基金會主席肯尼斯·尤金·貝林先生捐贈的440余件珍稀動物標本,是一座集科技、文化、科普和教育等綜合服務功能為一體的自然博物館,日最高接待觀眾量達5000人次。
康巴什處處洋溢著濃郁的書馨。記者來到悅己書店,隻見店裡擺滿了各種圖書,有十幾個讀者在低頭挑選,還有一些學生在閱讀。在市圖書館,記者看到各個閱覽室的位置多半有人,年輕人居多。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自習室和少兒借閱室人流為最多,其中自習室共有150個座位,幾乎每天都是滿員狀態,自習室多數讀者為准備各類考試的人群。據了解,當地還有多家特色書店與特色社區書吧,傳統的閱讀方式使不少人減少了刷手機。
記者在康巴什看過多場文藝表演,有專業團隊的,也有群眾演出。在烏蘭木倫景觀湖畔觀看了煙花秀、無人機表演、音樂噴泉,美輪美奐,讓人印象深刻。當地的舌尖盛宴外界鮮知,有被稱為蒙餐八絕的手把肉、沙蔥包子、血腸等非遺美食,也有被稱為創意融合菜品的羊絨奶茶、沙棘慕斯等,還有琳琅滿目的夜市等。
多年后,這座“現代名城”將會成為“歷史名城”。那時,我們的后人回首歷史時會發現:那個時代,有人經營了一片牧場,有人創辦了一個企業,而有那麼一個群體以其超凡的見識、智慧和毅力,在荒漠之中修建起了一座美麗的城市,這座城市是發展現代生產力和承載現代文明的有效載體。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8月25日 第 1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