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鄂爾多斯

“酸”山杏種出“甜”生活

2025年08月21日10:21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92萬畝山杏樹,染綠了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小小山杏不僅孕育出多元化特色產業,也扛起了改善生態環境的大旗——

  漫山遍野的杏樹不僅染綠了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更讓曾經無人問津的“野果果”,變身為帶動1.7萬農戶增收的“金果果”。

  8月20日,秋陽高照。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魏家峁鎮范家峁村村民喬生,將滿載杏核的三輪車一路開進一家企業的收購車間。“今年山杏又豐收了,晾晒了近千斤杏核杏干,按今年的行情,收入挺可觀。”喬生掩不住內心的喜悅。

  黃澄澄的杏核以每公斤10元的價格現場兌付現金,杏干收購價也達到每公斤6-10元。車間外,滿載杏核的運輸車排成長隊,這一幕便是准格爾旗92萬畝山杏產業蓬勃發展的最好注腳。

  素有“花果之鄉”美譽的准格爾旗,地處黃土高原,曾經面臨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荒山禿嶺遍布。

  “自從政府號召對土質貧瘠的山地實行退耕還林之后,在山頭栽種杏樹、沙棘等經濟林,原來光禿禿的山都變綠了。”沙圪堵鎮忽昌梁村村民告訴記者。村裡採用土地流轉模式,統一規劃栽種高附加值的杏樹,發展村集體經濟。一些村民在杏園裡邊學習杏樹撫育技術邊打零工,實現技能、收入“雙得”。

  從不毛之地到綠滿山川,20余載春秋流轉,准格爾旗找到了一條林果經濟發展的新路子。昔日光禿的山梁已變身197萬畝林果基地,其中92萬畝杏林將森林覆蓋率提升至35%,萬畝杏林項目區水土流失減少40%。

  有了山杏資源,產業的引領成為持續發展的關鍵。2003年,當地老黨員劉戰先接手瀕臨倒閉的國營果品廠。望著溝壑縱橫的荒山,他立下“綠山頭、富百姓”的軍令狀。次年,企業改制更名為內蒙古高原杏仁露有限公司,創造性推出“公司+基地+農戶+經紀人”的創新模式。山杏從山頭走向車間,不僅農民們享受到了生態紅利,也培育出了一條以杏仁露、炒杏仁、果干等為主的完整產業鏈條。

  記者走進內蒙古高原杏仁露有限公司產品展廳,小小的山杏經過精深加工實現華麗轉身:杏仁經過鮮榨后,被制成杏仁露、杏仁牛奶、炒杏仁﹔杏肉化身為杏皮茶、酸杏湯、杏脯﹔杏殼則變廢為寶成為活性炭。20多個系列產品將山杏“吃干榨盡”。經過多年精心培育,該公司的原料基地已遍布全旗10個蘇木鄉鎮,帶動1.7萬戶農牧戶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

  如今,在准格爾大地,山杏產業遍地開花,有國家級的農牧業龍頭企業,有中小型企業,還有一批加工作坊、合作社等。小小的山杏不僅孕育出多元化特色產業,也扛起了改善生態環境的大旗。

  准格爾旗的林果產業振興始於頂層設計,數據背后的致富密碼是當地向森林要食物,推動森林糧庫、錢庫聯動。2023年,旗政府出台 《林果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每年在各鄉鎮實施杏樹撫育項目2萬畝,每畝財政補貼資金700元。

  “我們計劃到2025年,實現‘十萬畝蘋果、百萬畝山杏、百萬畝沙棘’基地建設目標,預計年產值上億元,帶動3萬多牧民增收致富。計劃到2030年,實施杏林撫育達到15萬畝,讓每座荒山都變成富民金山。”翻開林果產業規劃圖,“百萬畝山杏”的綠色版圖日漸清晰,准格爾旗林業和草原局產業服務站站長高卿目光中滿是堅定。

  山杏,天然扎根於我國三北地區,以其頑強的生命力與卓越的經濟價值,成為生態與產業協同發展的典范。作為綠化先鋒,它根系深廣、耐旱耐寒、耐瘠薄抗風沙,是改良生態的“綠色衛士”。

  令人振奮的是,准格爾旗山杏產業正與生態旅游深度融合。“春賞杏花、夏研生態、秋採碩果、冬觀雪林”的四季產業鏈,正書寫著“綠富同興”的發展模式。尤其是每年春季,近萬畝山杏迎春綻放,曾經的荒山化作粉色海洋,一年一度的杏花節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游客紛至沓來,不僅創造的旅游收入超億元,這個節慶活動也成為准格爾旗名副其實的生態名片。

  擁有發展經濟林果獨特自然條件的准格爾旗,通過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探索出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路徑。漫山的經濟林構筑起防風固沙的生態屏障,產業鏈延伸讓林果成為農牧民的增收來源,“兩山論”在黃河幾字彎畔綻放出蓬勃的生命力。(記者 李國萍 通訊員 趙冬霞)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