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興 安 盟

阿爾山市:端穩優美生態環境的“金飯碗”

2025年08月19日10:04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八月的阿爾山碧空如洗,陽光穿透層層疊疊的林海,投下一片片斑駁的光影,像無數跳動的碎金。蜿蜒流淌的河水一路向前,滋養著兩岸的生靈草木。間歇的鳥鳴聲,愈發顯出山林的靜謐幽深。

  阿爾山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大興安嶺西南山麓。它的名字源於蒙古語“哈倫阿爾山”,意為“溫暖而聖潔的泉水”。這座小城依山而建,因水得名,遠離城市喧囂,在7408.7平方公裡土地上,擁有1個5A級旅游景區、1個世界地質公園、1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個國家森林公園和3個國家濕地保護區。

  近年來,阿爾山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始終堅持“生態立市、旅游興市”,把生態旅游作為富民強市的主導產業來抓,持續做火全域旅游,積極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2019年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三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守住綠水青山

  曾經,阿爾山市因為豐富的林業資源和大規模的木材生產而聞名,一株株參天大樹在林業工人的號子聲中被伐倒,一列列滿載木材的火車順著鐵路駛向四面八方,此起彼伏的油鋸聲、馬達聲在山谷間回蕩著,收入隨之滾滾而來。但長期的過度開發,導致可採林木資源接近枯竭。

  為了守住綠水青山,2012年阿爾山市全面禁伐,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三北”工程、內蒙古高原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等重點生態工程,累計實施天然林保護1650萬畝、公益林管護22萬畝、封山育林120萬畝、植樹造林40萬畝、退耕還林還草25萬畝、重點區域綠化1.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1.2%,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年均負氧離子含量高達2.3萬個/立方厘米。

  “十四五”以來,當地嚴格執行“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嚴把生態環境准入關,劃定生態紅線面積6374.14平方公裡,佔轄區國土面積的86.03%。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持續保持在98%以上﹔地表水達到或好於Ⅲ類水體比例達到100%,哈拉哈河入選生態環境部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無污染地塊。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多年來穩居全區第一。

  換來金山銀山

  “來到阿爾山市,滿眼都是綠,連呼吸都帶著林草的清香。今天,我們來到白狼鎮不僅能在林中採蘑菇,還能與溫順可愛的梅花鹿拍照合影,這種親近自然的體驗真是太好了。”一名外地游客興奮地說。“作為一名老林業工人,我從伐木工變為護林員,還辦起了‘林家樂’,每年都有數萬元收入,日子越過越紅火。”鎮上林業工人介紹道。

  白狼鎮僅是阿爾山市旅游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阿爾山市深入做好“溫泉、森林、冰雪”文章,實施“鹿角灣”溫泉度假營地、溫泉博物館改造等標杆項目,完善聖泉廣場“手足湯”、五裡泉秘湯等產品布局,全域打造氧心康體、科普研學、探險穿越等多類型森林康養浴道,完成森林雪野、太偉滑雪場提質升級,引入社會資本建設太偉溫泉度假酒店、聖泉康養中心,通過打造精品景區景點,不斷提升游客體驗感和滿意度。項目建設中嚴格按照“不增加建設用地、不砍伐一棵樹木、不破壞原有環境”的生態理念,實現項目建設與自然景觀和諧統一、相輔相成,推動當地旅游業從一個5A級景區向全域旅游轉變、從單一夏季游向全季游轉變、從自然觀光游向沉浸式度假游轉變、從政府投資向市場運作轉變、從粗放發展向科學發展轉變。今年上半年全市共計接待游客213.51萬人次,同比增長11.6%﹔實現旅游收入26.8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47%。

  “嘗一嘗、看一看,天然生長的小黃蘑、自家晾晒的沙果干、純果壓榨的鮮果汁……綠色、無公害,先嘗后買。”漫步阿爾山市西口村的菜市場,各種叫賣聲不絕於耳、各色農副產品琳琅滿目,吸引游客不時駐足觀看和品嘗購買。近年來,當地大力發展特色農牧業,通過培育以食用菌、中草藥等特色種植和梅花鹿、林豬特種養殖為代表的林下經濟,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卜留克獲得國家地理標識認証,寒地沙棘、黑木耳被認定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當地通過線上線下齊發力,使“土特產”變成了“香餑餑”,帶動了百姓增收致富。

  如今,阿爾山市的底色是綠色。全市立足生態謀發展,圍繞旅游抓產業,牢牢端穩了優美生態環境的“金飯碗”,走出了一條具有當地特色的“兩山”轉化之路,實現了美麗與發展雙贏,為建設美麗內蒙古貢獻了阿爾山力量。(白小玲、楊健)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