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人民日報看內蒙古

為美麗中國增添綠意——

小小草種 大大效益

2025年08月15日10: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青海奔盛草業有限公司的牧草試驗田。
受訪企業供圖

蒙草集團呼倫貝爾耐冷寒植物種業研究院,已選育巴爾虎羊草、呼倫湖斜莖黃芪、興安嶺紅三葉等優良草種。

蒙草集團種質資源庫,收存各類種質資源2300種、6.5萬份,標本17萬余份,土壤165萬份。
蒙草集團供圖

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科研團隊在甘肅省酒泉市開展鄉土草種質資源野外調查。
武興貴攝

青海德令哈:

一粒苜蓿種的高原新生

本報記者  賈豐豐

從草原修復、防沙治沙,到城市綠化,草種就像芯片一樣,看似小,卻承擔著大作用。近年來,中國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培育出的優質鄉土草種兼具品質和數量優勢,為飼草生產和生態修復提供了堅實基礎。

地處柴達木盆地北緣,德令哈的風總帶著戈壁砂礫的棱角,可當它掠過萬畝苜蓿田時,卻被柔化成帶著甜香的綠浪。清晨6時,青海奔盛草業有限公司的試驗田管理員全志秀踩著露珠走進試驗田,手裡的測高儀正對著一株頂著紫花的苜蓿讀數:“68厘米,比上個月又高了12厘米。”這片曾被專家斷言“種啥死啥”的鹽鹼地,如今正孕育著改變柴達木盆地生態的草種奇跡。

2020年深秋,第一批試種的苜蓿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尕海鎮成片枯死。奔盛草業董事長鮑奎蹲在地裡,扒開結著白霜的土壤,手裡的pH試紙瞬間變成深紫色——pH值9.2,遠超普通苜蓿耐受極限。“當時連省農科院的專家都勸我們,德令哈海拔3000米,年積溫不足2000℃,種苜蓿就是白扔錢。”

想要苜蓿在戈壁灘扎下根,種苜蓿的人首先不能氣餒。鮑奎帶領團隊,向青海大學畜牧獸醫科學院、土肥所的專家求教,依托農業農村部企業重點實驗室(西北耕地保育與邊際土地改良重點實驗室)和重大科技專項(柴達木盆地鹽鹼地改良與飼草高效栽培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示范),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簽訂以科研合作、成果轉化、科技創新、人才培訓等為主要內容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經過反復摸索,我們探索運用禾豆混播方法、保護播種種植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智能節水灌溉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等。一項項創新技術的應用,初步構建起以‘科研試驗基地+示范展示基地+基層農技推廣站點+新型經營主體模式’為范例的‘兩地一站一體’和‘產學研推結合’協同推廣機制,主要種植燕麥、苜蓿等糧飼兼用作物,面積達7.1萬畝(4733公頃),鹽鹼地改良總體效果較為顯著。”鮑奎說。

經過幾年發展,青海奔盛草業公司在德令哈市建成了飼草料貯藏庫、農資貯藏庫、農機庫共9000平方米,牧草種子晾晒及青貯堆儲場2萬平方米,並承擔德令哈市抗災飼草儲備庫建設,每年可生產各類草產品4萬噸,並可承擔1000噸的抗災飼草料儲備任務。公司擁有投資近8000萬元的全球最先進專業農機裝備並搭載北斗導航系統進行種植管理工作,建設覆蓋7萬畝農田的節水灌溉設備,採用手機APP進行管理操控,並將無人機巡田、田間氣象站等信息化手段綜合利用到生產中。

在尕海鎮陶哈村,成片成片的苜蓿就像綠寶石嵌在戈壁中。“以前羊吃戈壁草,一年只能長20斤肉,現在喂這‘甜草’,半年就能長40斤。”陶哈村第一書記胡斯楞一臉陽光,“奔盛草業流轉的不少土地都是我們村的。通過改良,戈壁灘已經成了飼草基地,這對村裡的發展有不少積極影響,就拿養殖業來說,村裡養殖戶購買飼草時,無論青干草還是青貯草,價格都有優惠。”

記者蹲在綠油油的苜蓿地裡,撥開一叢苜蓿,草根在沙層中織成密不透風的網,沙塊都被鎖住,以前“干時硬邦邦,澆水白花花,種一茬賠一茬”的鹽鹼地被激活,附近的村民告訴記者:“以前沙子燙得能烤雞蛋,現在草底下涼快,小動物自然就回來了。去年,還有攝影愛好者在苜蓿地邊緣拍到了遷徙途中的天鵝呢。”

鮑奎和團隊的探索還在繼續。“針對原生鹽漬化較重的300多公頃土地,我們在秋天深翻45厘米進行晒垡,春天完成燕麥播種,播種深度為3至5厘米,播種后及時採用指針式噴灌機進行淋灌,灌溉深度為15至20厘米左右,保持耕層濕度,避免地下深層水分攜鹽上升,有效阻斷鹽分上移。這種指針式噴灌、增施調理型有機肥和種植耐鹽鹼作物燕麥相結合的方法,讓出苗率明顯增高,出苗后保苗很好”。

這兩天,正是苜蓿豐收的季節。記者走上觀景台,看著落日為草田鍍上金邊,一旁的鮑奎感慨:“咱們的草,又往天上長了一截。”遠處的風電場葉片轉動,與草浪的起伏共振,在戈壁上奏響清亮的生命之歌……

蒙草集團:

“種、技、機”全鏈條防沙治沙

本報記者  張  棖

盛夏,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牧民新圍封的草場中,大片大片的蒙古冰草、披鹼草、草木樨狀黃芪等鄉土草種郁郁蔥蔥,讓人難以想象這裡曾是渾善達克沙地。過去流動的沙丘,如今被一望無際的綠色牢牢鎖住。

33歲的蒙草生態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蒙草集團”)智能裝備研究院工程師牛小暉,此時在正藍旗上都鎮阿敦呼都嘎嘎查治沙前線,緊盯著控制屏,觀察著無人種繩播種機器人在渾善達克沙地上的作業情況。在AI輔助算法的幫助下無人種繩播種機器人能自動規劃作業路徑,開工、布繩、覆土、養護一體化有序推進,將一粒粒鄉土草種精准撒播。

“過去我們治沙全靠人背馬馱,一天種不了幾畝地不說,風吹日晒還常被沙埋。現在有了新機械,效率提高了20到30倍。”參與治沙多年的牛小暉感嘆道。

隨著防沙治沙不斷深入,科技賦能現代化治沙機械創新應用,在大幅提高防沙治沙效率的同時,顯著改善了治沙人的勞動條件,更加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

“目前我們已通過自研、改造、引進等多種方式,擁有踏勘、動力、耕整、播種、養護、數字化監管等現代治沙機械設備1270余台,實現全流程自有機械化作業。”蒙草集團智能裝備研究院機械研發生產部部長馬雨濃介紹。

如今,蒙草集團創新研發的全地形獨立免耕補播機、播種機、固沙機、豎絞輪施肥車等已經廣泛應用於科爾沁沙地、渾善達克沙地、東烏珠穆沁退化草原、烏拉蓋退化草原等修復治理,為防沙治沙提供重要支持。

優質草種是防沙治沙的基礎,更是科技賦能防沙治沙的重要一環。

蒙草集團依托草業技術創新中心平台,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突破種質資源精准鑒定、關鍵基因挖掘、高效基因編輯與遺傳轉化體系等技術瓶頸,形成優質草種選育技術體系,選育295種鄉土植物,擁有105個自主知識產權品種,25個入選國家林草局“三北”工程良種推薦目錄。

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11.2萬畝沙化草原治理便應用了由蒙草集團研發的蒙農1號蒙古冰草,長勢非常好,成活率十分可觀。“這種蒙古冰草抗旱、抗寒,適應性強,且春季返青早、秋季枯黃晚,青綠期長,是很優質的草飼兼用草種。”蒙草集團項目經理蘇建光介紹。

“今年草場草長得很好,草原更美了,我們在這裡參與治沙干活兒能掙錢,恢復后的草場產出草料還能再有一部分收入,治沙的同時還能增收致富。”烏拉特中旗新忽熱蘇木烏蘭朝魯嘎查牧民額爾登其其格說。

多年來,蒙草集團圍繞“種、技、機”進行全鏈創新,以優良鄉土草種因地制宜應用為基礎,研發種子繩、種子塊、種子包等“一地一方”定制化創新產品。圍繞這些創新產品,集成科技治沙專利集群,從創新育種、機械研發、產品應用等多方面開展技術創新,取得授權專利628項,廣泛應用於防沙治沙各環節。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首南北朝民歌所描述的地方,就是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新城區的敕勒川草原,如今綠野如茵,白雲舒卷,游人如織。

12年前,敕勒川草原地表沙石裸露,植被重度退化,風蝕、水蝕嚴重,風沙肆虐,成為當地沙塵天氣的策源地之一。當時,國內沒有大規模草原修復的標准參考,也缺乏相關的技術和機械裝備,在品種選擇上照搬其他草原的植被也不現實。

“為此,我們分片試驗,不斷嘗試,逐漸摸索出人工干預下模擬天然草原綜合治理方案,在最大可能保留原生植被的基礎上進行生態修復,選取適宜的羊草、冰草、披鹼草等禾本科以及沙打旺、苜蓿、草木樨等豆科先鋒植物作為建群種,搭配黃芩、山蔥以及二色補血草、石竹等草原觀賞花卉,最大限度地再現原生生態。”蒙草集團成果轉化部負責人王君芳說。

依托扎根於實踐的創新成果,蒙草集團編制了包括《退化草地修復技術規范》國家標准等在內的各類標准540項,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治理模式,創新產品、創新機械有效破解了生態修復成活率不高、治理效率不足等問題。

“科技賦能是三北攻堅的重要動力。未來,我們將進一步聚焦‘鄉土種源保障’與‘生態大數據導航’,堅持科學可持續的防沙治沙,恢復生物多樣性及自愈力,為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貢獻力量。”蒙草集團副總裁陳睿玨表示。

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

寫好鄉土草種選育文章

本報記者  銀  燕

在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的實驗室裡,圍繞鄉土草種質性狀評價的實驗正在進行。而千裡之外的黃土高原陡坡上,一叢叢根系發達的隴東長芒草正牢牢抓住土壤,讓曾經斑駁的荒坡重現綠意。

草地農業在全球食物安全和生態安全保障中舉足輕重。中國草種短缺並且嚴重依賴進口,通過科技創新來優化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和草地農業可持續發展十分迫切。

多年來,針對生態修復可利用草種少、種子產能不足等問題,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花大力氣馴化選育草種,研發草種生產技術。

在阿拉善沙漠的星空下,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自1998年起,歷時近20年攻關,將荒野精靈馴化為生態衛士——在年降雨僅120毫米的阿拉善荒漠,野生無芒隱子草以其頑強的生命力(抗旱、耐寒、耐瘠薄)成為西北草原的守護者。這種優質鄉土牧草生長季長(5—9月),營養價值高,適口性好,是我國西北荒漠草原的優勢草種。

科研團隊成功解決了被馴化的無芒隱子草建植、管理和種子生產等關鍵技術難題。2016年,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團隊培育的“騰格裡”無芒隱子草通過國家審定,成為該草種的首個野生栽培品種。

“騰格裡”品種繼承了野生種的優良抗逆性,耐粗放管理,在草坪建設和生態修復中表現卓越。其應用成效顯著:已成功修復甘肅、內蒙古等地數萬公頃退化草地,並應用於甘肅省蘭州市南北兩山,甘肅省環縣、華池縣以及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的植被恢復。

在西北高寒、干旱半干旱區的氣候條件下,礦山的生態修復始終是一個難題。草地農業科技學院教授胡小文帶領科研團隊經過不斷研究,發現當前生態修復所用草種主要為觀賞性的商品化草種,對極端環境適應能力差,修復草地難以持續,且修復和后續人工維護的成本花費高。

為此,團隊精選抗旱、耐鹽鹼的鄉土植物作為修復主力。在內蒙古廣納煤礦的實踐中,鄉土植物養護成本比外來種降低至少一半。受“近自然恢復”理念啟發,團隊精心調配“自然調色盤”,通過實驗探索不同鄉土草的種類、密度與組合方式,研究其對生態系統恢復的影響,最終建立了優化的鄉土草“組配秘方”。在廣納煤礦排土場,以無芒隱子草為核心搭配抗旱灌木、禾草的群落,僅3年就讓昔日“傷疤”披上綠裝,生機盎然,並吸引了野兔、野雞等野生動物回歸。

除了無芒隱子草之外,隴東長芒草也被胡小文帶領的團隊發掘出來。2011年,研究團隊在野外考察時注意到這種常見草種的非凡特性,自帶埋藏功能,黑暗環境更利其萌發,根系發達,耐旱,經常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現。團隊自2011年起從甘肅多地採集種質資源,篩選抗逆性強、根系發達的植株﹔通過多代選育,優化生長特性和種子產量,歷經10年培育,隴東長芒草於2021年通過甘肅省草品種審定。

“如同北方人難適南方水土,草原修復也需本土物種。”胡小文表示。隴東長芒草的草種原生於草原,能快速建植並持續繁衍,與原有植物群落和諧共生。其發達根系可錨定陡坡土壤,減少水土流失。目前已在甘肅古浪縣等地推廣應用,為退化的黃土高原草原覆蓋上持久綠意。

“自2023年6月以來,古浪縣泗水鎮穩步推進草原生態修復工作,成功建立了200畝以無芒隱子草為主的試驗基地,經實驗效果顯著。今年5月,直灘鎮完成了500畝隴東長芒草草種繁育基地的建設任務﹔7月,新堡鄉區域建成500畝無芒隱子草種植示范基地。”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林業局工作人員介紹退化草原修復情況。

隴東長芒草僅是該學院對鄉土草種研發的縮影。草地農業科技學院已經建立甘肅省寒區旱區草類植物種質資源庫,收集超1000物種、上萬份資源,近年更選育出騰格裡白沙蒿(固沙)、騰格裡沙冬青(常綠)等十余個新品種,從礦山修復到沙地治理,打造出“草種資源收集—品種選育—技術配套—生態應用”的全鏈條解決方案。

“每個草種都是為特定環境特別定制的。”胡小文介紹。白沙蒿固沙、長芒草護坡、沙冬青常綠、黃花角蒿漂亮……近5年,草地農業科技學院已經選育有12個新的鄉土草新品種,織就生態治理網絡。

“從發現一株草到培育一片草原,需要十年磨一劍的耐心。”胡小文凝望試驗田說。在甘肅省寒區旱區草類植物種質資源庫中,新一批抗旱草種正在萌芽,它們將奔向沙海和草原、礦山,續寫綠色奇跡。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8月15日 第 10 版)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