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語新農人,“紅”火農家院

“咱這兒是2013年建起來的,2021年剛正式注冊,2024年就獲評了市級示范家庭農牧場。”走進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畢克齊鎮兵洲亥村的燕紅家庭農牧場,農場主趙燕紅驕傲地向記者介紹。
燕紅家庭農牧場。實習生 秦語睿攝
初秋的塞外青城天高雲淡,涼風習習。一踏進燕紅家庭農牧場,眼前的景象立刻熱鬧起來:幾株李子樹枝葉伸展,紫紅的果子綴滿枝頭,樹蔭下,一群毛色鮮亮的土雞正悠閑地踱著步,不時低頭啄食草籽或掉落的果子。 “你看這林下養的雞,省了除草還能肥地﹔圈裡的糞肥,就是地裡蔬菜最好的養料。”他邊走邊介紹,語氣裡透著朴實和熱情。
“林下養殖+有機種植”模式。實習生 秦語睿攝
成熟的李子。實習生 秦語睿攝
順著小道往裡走,幾個潔白的蒙古包映入眼帘,那是專為游客准備的農家餐廳,陣陣誘人的食物香氣正從裡面飄散出來。“這蒙古包裡的羊肉、雞肉、瓜果菜,都是咱自己地裡長的、圈裡養的,客人吃得放心,咱這資源啊, 一點不浪費。”再往深處去, 還有生機勃勃的養殖區:白羽雞、綿羊、兔子和大鵝……嘰嘰喳喳,好不熱鬧。
農牧場內的蒙古包。實習生 秦語睿攝
農牧場內的養殖區。實習生 秦語睿攝
再把目光投向更廣闊的田野:菜花、西蘭花、圓菜、紫甘藍和白蘿卜……深淺交織的綠意綿延伸展,將這方田園暈染成生機盎然的畫卷。成壟的玉米稈挺拔而立,翠色欲滴﹔金燦燦的向日葵揚起臉龐,俯視著瓜蔓間靜臥的滾圓西瓜﹔鮮紅的西紅柿與頂花帶刺的黃瓜沉甸甸垂挂藤架,壓彎了枝頭。走到這,農場主趙燕紅隨手摘下一根嫩黃瓜遞過來,“嘗嘗,啥藥都沒打!”
田間的玉米。實習生 秦語睿攝
地頭的西瓜。實習生 秦語睿攝
農牧場裡種植的向日葵。實習生 秦語睿攝
提起菜地,趙燕紅笑意盈盈地指著眼前的景象,話匣子一下打開了:“最開始就想著種點養點自家吃,然后拿到城裡賣,后來看到城裡人喜歡來咱這自己採摘、親身體驗,就慢慢擴大成現在的家庭農牧場。”燕紅農場就這樣從初期全家6人勞作,逐步吸納周邊農戶參與,目前已形成15名固定員工、10名臨時工的團隊規模。
燕紅家庭農牧場。實習生 秦語睿攝
帶著晨露的黃瓜花。實習生 秦語睿攝
“這個家庭農場啊說白了就是咱老百姓跟大自然親近的好去處。你看啊,一家人來農場既能體驗採摘的樂趣,又能吃上自家種的新鮮菜,多美的事兒!城裡人下班放假了來咱這兒,躲躲車水馬龍的吵鬧,聞聞泥土香,嘗嘗農家飯,這小日子別提多滋潤了!”駐村第一書記趙日鑫笑著接過話茬,“燕紅家這路子走得實,不光給合作社打了樣兒,周圍村鎮瞅瞅,好多都能跟著學,土辦法也能見真章。”
體驗採摘樂趣。實習生 秦語睿攝
村民正在採摘李子。實習生 秦語睿攝
村民在菜地裡摘蘿卜。實習生 秦語睿攝
農場裡,十來位村民正忙碌著,有的在菜地裡採摘,有的在給雞群添食。“在這干活挺好,離家近,錢也不少掙,家裡老人孩子都能照顧上。”一位正在摘菜的大姐抬頭笑著說。
趙燕紅掏出手機,點開微信向記者介紹:“有時候客人要點咱地裡沒有的東西,我就在這群裡喊一聲,村裡誰家有就送過來。都是鄉裡鄉親自家種的養的,知根知底,客人滿意,鄰裡也多條銷路。”他晃了晃手機屏幕,笑容裡滿是實在。
燕紅家庭農牧場。實習生 秦語睿攝
截至目前,土默特左旗共辦理家庭農牧場共計357家,通過流轉土地、收購農產品和雇工等方式,帶動戶數從幾戶到幾十戶不等。畢克齊鎮濃情綠園家庭農牧場通過雇工的方式帶動脫貧人口10人,人均年收入增加2萬元﹔察素齊鎮的德雨家庭農牧場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進行肉牛的銷售,增加銷售渠道和銷售范圍……示范家庭農牧場評選以來,共評選出市級示范家庭農牧場43家,自治區級示范家庭農牧場4家。這些示范家庭農牧場的發展模式和經驗正在全旗范圍內逐步推廣,為當地農牧民增收和產業升級提供了新的路徑。
(實習生秦語睿參與採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