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賚特旗:科技賦能守護黑土地

8月10日,記者走進興安盟扎賚特旗五道河子村,看到田野上綠意盎然,卻鮮見農民身影。內蒙古利佰川智慧農業有限公司技術員丁新科手持手機輕點屏幕,上千畝土地的水肥灌溉瞬間完成。
“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能實時監控墒情和肥力,從而實現精准灌溉施肥作業,既護黑土又防流失。”丁新科說,這套系統安裝后,這片土地畝均可減少用水量50%、用肥量30%,有力促進了黑土地的可持續利用。
扎賚特旗地處大興安嶺南麓向鬆嫩平原過渡地帶,擁有黑土地面積356.73萬畝,是內蒙古5個典型黑土區旗縣之一。近年來,該旗創新推行“全量秸稈覆蓋+免耕播種”等治理模式,搭建“空—天—地”數字化系統,整合技術創新資源,構建黑土地保護與有機農業發展體系,著力保護這片珍貴的黑土資源。
在扎賚特旗巴彥扎拉嘎鄉,種植戶王全德腳踩鬆軟油亮的黑土,欣喜地介紹:“5年前,我從60畝試驗田起步,採用‘玉米秸稈覆蓋還田+免耕播種’技術,不僅實現畝均節約整地成本超40元,還讓出苗率與產量雙提升。”現在,他不僅自己耕種2000畝,更為周邊上萬畝農田提供農機服務,積極推廣技術。
近年來,針對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頑疾,扎賚特旗加強坡耕地綜合防護與治理,因地制宜實施“三改一排”治理技術模式。
巴彥高勒鎮冒山村的坡耕地曾飽受水土流失之苦。如今,傳統的順坡壟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沿等高線橫向起壟的“環山式”種植。“以前一下雨,我們就發愁,看著黑土被水沖跑,心疼得要命!現在雨水再也沖不走黑土了!”冒山村黨支部書記張海龍細數增收賬:配套施肥播種改良,玉米畝均增產40公斤。這些變化都得益於“三改一排”模式,讓坡耕地重煥生機。
“2025年全旗實施保護性耕作291萬畝,黑土正從變薄、變瘦、變硬轉向變厚、變肥、變軟。”扎賚特旗農牧和科技事業發展中心工作人員周一民表示。經過實踐探索,扎賚特旗已形成適合平原地區的“全量秸稈覆蓋+免耕播種”技術模式和適合北部山地丘陵區的“秸稈少量離田+高茬秸稈覆蓋+免耕播種”技術模式。扎賚特旗保護性耕作經驗——“扎賚特模式”已入選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應用典型案例,為筑牢“黑土糧倉”提供了堅實支撐。(記者 高敏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