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 科技賦能貫穿全鏈條
小小紫皮蒜撬動億元大產業

紫皮蒜迎來豐收季。
連日來,興安盟突泉縣太平鄉的田野上,濃烈的蒜香隨熱風翻涌。紫皮蒜田裡,蒜農彭守文正麻利地捆扎新出土的蒜頭,汗珠滾落黑土地。“今年2畝地收4萬多頭蒜,加上蒜薹和一茬白菜,能賣3萬多塊錢!”他黝黑的臉上,豐收的笑意與陽光一樣燦爛。
從農家院落到萬畝良田,從初級農產品到精深加工矩陣,這顆浸潤著興安大地辛勞與期盼的紫皮蒜,正悄然書寫著小蒜頭成就大產業的精彩篇章,蛻變為富民興村的“金疙瘩”。
走進突泉縣太平鄉五三村,三十載光陰沉澱出紫皮蒜種植的深厚底蘊。村黨支部書記陳德泉指著村頭中國氣候好產品認証牌匾,細數家珍:“咱村紫皮蒜個大、瓣肥、汁濃味醇,名頭響當當!”如今,全村210戶農家庭院皆種蒜,年產400萬頭,每畝收益超萬元,戶均增收5000元。2024年,“春州五三”商標出世,村辦加工車間拔地而起,小庭院真正聯通了增收致富的大市場。
庭院經濟的星火,已呈燎原之勢。突泉縣把紫皮蒜產業作為“土特產”文章的核心篇章,政策資源精准滴灌,擦亮“國家地理標識認証產品”金字招牌。在太平鄉金農農業專業合作社的150畝示范田裡,理事長宮小朋正帶領合作社成員搶收新蒜。“採收時機關乎產量品質,必須爭分奪秒。”他身后,新採收的蒜捆在驕陽下鋪展成金色畫卷。合作社推廣覆膜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讓傳統農活插上科技翅膀。“節水節藥又增產,今年畝產1200斤穩了!”宮小朋信心滿滿。
紫皮蒜品質的飛躍,催生產業鏈的深度裂變。2024年初,一座現代化紫皮蒜加工創業產業園在突泉縣拔地而起。負責人馮剛帶著記者穿行於嶄新車間:“園區年可加工精品蒜1000噸、蒜米2920噸,還開發了高附加值黑蒜產品60噸,年產值直奔7365萬元!”這座整合近2000萬元資金(含京蒙幫扶資金20萬元)建成的產業園,如同強勁引擎,不僅可保鮮千噸蒜種,保障源頭品質,更直接帶動1425畝大田規模種植,創造30個就業崗位,讓紫皮蒜從田間到餐桌的旅程價值倍增。
科技賦能貫穿全鏈條。在五三村示范基地召開的興安盟蔬菜(大蒜)綠色高產高效觀摩會上,農技專家重點展示的ARC菌劑應用地塊較常規種植增產超32%,地膜與密度優化試驗數據亮眼。2025年,突泉縣紫皮蒜大田種植躍升至5000畝,庭院種植超萬畝,全縣產業總產值預計達1.9億元。興安盟農牧局黨組成員、盟農牧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張金鎖現場承諾,將持續推動農技服務下沉一線,讓綠色科技真正成為蒜農手中開啟“金蒜盤”的鑰匙。
紫皮蒜的“破圈”之旅,早已超越了產品本身的價值。品牌價值的背后,是興安蒜農對文化賦能和多元營銷路徑的探索與實踐。突泉縣“溪柳紫皮蒜”先后獲得內蒙古自治區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証、國家地理標志認証、中國氣候好產品等多項榮譽,成為名副其實的特色品牌﹔五三村借力中國氣候好產品的金字招牌,將紫皮蒜與地域文化深度綁定。線上,年輕“新農人”通過短視頻平台直播蒜田風光與加工實景,讓消費者眼見為實﹔線下,紫皮蒜作為興安特色名片,頻頻亮相各類農產品展銷會。如今,興安紫皮蒜不僅在周邊省份暢銷,還遠銷到廣東、福建等南方市場,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突泉紫皮蒜品質好、口感佳,我買了一次就成了回頭客。我還把紫皮蒜推薦給了我的親朋好友,他們也在電商平台買了不少!”福建省福州市市民唐忠寶說。
2025年,興安盟計劃在突泉縣打造核心區大田種植基地的同時,持續發展紫皮蒜一體化產業鏈,不斷拓寬村民增收渠道。興安紫皮蒜,正以其獨特的辛香與價值,從興安大地邁向全國市場,成為牽引鄉村振興、拓寬村民增收道路的硬實力量,書寫著用小蒜頭撬動大產業的精彩答卷。(記者 高敏娜 通訊員 李健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