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賚特旗:綽爾河畔奏長歌

大美綽爾河。扎賚特旗融媒體中心供圖
大興安嶺與鬆嫩平原在此相遇,科爾沁草原與東北黑土地在此相擁——這片山河交匯的壯美奇境就是扎賚特。
綽爾河碧波流淌,串起森林、草原與稻浪,更在三省通衢之地,滋養千年文明的激蕩共生。
黑土之下,綿延150公裡的金界壕遺址,以斑駁夯土靜訴著金戈鐵馬的歷史煙雲。烽火之中,眾志成城,熔鑄著不屈不撓的英雄血脈。沃野之上,得天獨厚的溫光水土,鑄就了“塞外糧倉”“綠色淨土”“金稻之鄉”的赫赫美譽。
這豐饒,不僅孕育了五谷,更為這片浸潤多元文明的土地注入了生生不息的信念之力。包容與奮進在此交織,續寫著延綿不絕的文明長歌。
邊堡烽燧 守望歲月
如果說綽爾河奔騰的碧水,恰似扎賚特旗涌動的血脈,那麼自東北向西南穿越4個鄉鎮、長達150公裡的3條金界壕遺址,便是這片土地的歷史脈絡。
在巴彥烏蘭蘇木沿河北行,穿越八百年風雨,依舊清晰可見它以巨龍之姿橫亙草原,守護著烽火記憶。
公元1123年,面對蒙古鐵騎的雷霆攻勢,金王朝構筑起這道全長超過5000公裡的防御屏障。
在扎賚特旗新林鎮崗崗屯,一條呈東西走向的界壕被標注為“成吉思汗邊牆”。
這裡地勢坦蕩,無險可守。當年,金王朝採取深挖溝壕、高筑邊牆的辦法來防備蒙古騎兵的進攻。
2001年,為配合111國道建設,考古發掘完整揭示了這段界壕的全貌。該段金界壕基寬10至15米,頂寬0.5至2米,高1.8至2.8米,其南側540米處有一座邊長170米的正方形邊堡,建筑布局、兵力配置等頗具代表性。這條千年界壕,將呼倫貝爾市和興安盟兩地貫通連接起來。
“游客在這裡能看到金界壕的立體剖面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標識,像翻開的史書。”扎賚特旗文旅體局文物站站長莫日格吉勒說,這條界壕穿山越河,進入科右前旗桃合木蘇木,被稱為“和勒木札拉格”,譯為“有城牆的山溝”。
歷史上,金界壕是邊疆軍事要塞,而在更漫長的和平年代,它的修筑也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發展。
距金界壕不遠的巴達爾胡一號古城遺址,殘陶碎瓷與鏽甲殘片在綠草間靜臥,馱著歷史厚重,更藏著煙火生息。
“金界壕不僅維護了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更推動了北方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與民族融合。”莫日格吉勒凝視遺跡感嘆。
令人動容的是,這份守護的基因從未褪色,而早已融入“平安扎賚特”的血脈——連續4屆16年被授予“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和“平安中國建設示范縣”,兩次捧得全國平安建設“長安杯”。旗、鎮兩級綜治中心高效運轉,如同新時代的“邊堡”與“烽燧”,守護著北疆安寧。
稻浪金波 大地詩行
綽爾河行至下游,水流愈發豐沛。它滋養的北緯46°黑土地是世界公認的寒地水稻黃金帶。
1919年,朝鮮族農人沈愚楚攜30多戶鄉親於古廟村落腳,躬身插下內蒙古地區第一株稻秧。自此,扎賚特旗農耕史詩翻開嶄新一頁。
步入扎賚特旗綽爾河農耕博物館,千余件斑駁的農具靜默如詩——生鏽的犁鏵銘刻墾荒艱辛,磨光的鐮刀輝映豐收喜悅,串聯起半個世紀的躬耕歲月。
“我們以‘春種、夏耘、秋收、冬藏’為主線,12個展室生動復刻了往昔歲月,訴說綽爾河流域生產生活變遷與奮斗精神傳承。”好力保鎮文化站站長溫榮梅介紹,“這裡是農耕歷史的再現,更是‘飲水思源’的啟迪。”
今之扎賚特,田野奏響科技與生態的和弦。“稻魚”“稻鴨”“稻蟹”共生,一地生百利。私人定制,全程溯源,圓了都市人的“田園夢”。好力保稻谷景區應運而生,米寶樂園、味稻小街、1919時光列車等項目,將尋常稻田點化為文旅融合舞台。
綽爾河水汩汩不息,育出“興安盟大米”的金質豐碑。昔日“戍卒耕戰”的邊地,如今已成膏腴沃壤。70萬畝稻浪翻涌,年產量49.5億斤的豐饒,是對這片土地最深情的禮贊。
農耕智慧,從不囿於阡陌之間,更在代代心手間流轉。而編織,這門經緯交織的古老技藝,是農耕文明長卷中最靈動的注腳。
扎賚特旗努文木仁鄉的柳編,便承載著這般悠長的文脈。“從小就跟著父母學習柳編,很多人也是跟祖輩學的,有了這個產業算是沒荒廢大家的柳編手藝。”柳編技藝扎賚特旗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柳編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鳳英說。
時光流轉,匠心未泯。2021年,努文木仁鄉成立柳編扶貧車間,產業初興。2023年,柳編專業合作社順勢而設,古老技藝煥發新機。
“車間編織的不僅是產品,更是鄉親們增收的希望。現在人均每日可增收至少80元。”李鳳英說。如今,合作社已匯聚了50余位巧手的婦女與老人。
年復一年,浸潤著汗水與智慧的柳編制品,創造著約十萬元的年產值,更漂洋過海,遠銷荷蘭、美國、加拿大等16國,將匠心播撒向遠方。
農耕智慧之光,讓大地草木在扎賚特人掌心重煥生機。
碧水丹心 時代壯歌
江橋,非橋之名,而是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泰來縣的一個小鎮。民國時期,此地曾是扎賚特旗的牧場與墾荒之所。
1931年10月,江橋烽火驟起,照亮了扎賚特旗民眾投身抗日的壯烈序章。當時,扎賚特旗所轄都爾本新努圖克(今努文木仁鄉)中心村,距嫩江橋僅約六公裡,位於戰場最前沿。
家國危難,全民奮起!百姓送子參軍,送夫赴戰﹔鄉民星夜奔襲,搶筑工事。
史料銘記,江橋抗戰期間,扎賚特旗組成接送傷員擔架隊250多個,趕赴前線幫助修戰壕出動民工500多人。為支援抗戰,扎賚特旗百姓不顧自己缺衣少食,為前線官兵趕制防寒衣鞋2000多套(雙),蒸饅頭、做燒餅4000多公斤。
鄉野之間,富者傾囊,貧者竭力,涓滴匯成抗敵洪流。無數熱血青年,更由此踏上尋求民族解放之路。
烽煙散盡,浩氣長存。滋養這片英雄土地的綽爾河,在數十年后,以另一種方式考驗著扎賚特兒女的勇氣與擔當。
1998年特大洪水席卷扎賚特,一支特殊的隊伍在風雨中挺立——努文木仁鄉女子民兵排。
“她們曾受到解放軍四總部聯合表彰,還獲得了‘全國三八紅旗集體’榮譽稱號,內蒙古軍區為她們榮記一等功!”扎賚特旗退役軍人事務局四級調研員王中杰充滿敬意。
2021年,這支英雄的隊伍再次重新編建:30名平均年齡29歲的女兵,將“巾幗紅妝、護堤救民、鏗鏘玫瑰、奉獻國防”的精神薪火相傳。
守護與奮進的精神,在新時代續寫著更宏大的篇章。
為充分開發利用綽爾河,前不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引綽濟遼工程全線試通水成功,綽爾河水補給西遼河流域。
“我們正在全力擦亮‘文韻扎賚特’品牌,讓這方水土的文脈如綽爾河般奔涌,讓群眾文化素養和精神風貌更加提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廣泛,旗域文化發展活力更加匯聚。”扎賚特旗委宣傳部副部長、新聞出版廣電局局長韓靜說。
綽爾河的長歌,是守護的歌,是豐收的歌,是奉獻的歌,是奮進的歌。它吟唱著扎賚特的過往,更向著未來,唱出澎湃的力量。(記者 於海東 高敏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