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呼倫貝爾釋放生態紅利做強“美麗經濟”

2025年08月08日10:27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盛夏時節,呼倫貝爾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成為避暑與研學的理想天堂。在5A級景區莫爾格勒河畔,清風輕拂,牧草如綠色的海洋般連綿起伏,一直延伸至天際。來自全國各地的親子研學團,在這裡沉浸式地感受著北疆文化與生態的獨特魅力。

上海學生謝欣恩難掩興奮之情,感慨道:“課本裡的《草原》在這裡有了鮮活的模樣,牛羊成群,如詩如畫,真正懂得了大草原的壯闊。”孩子們在“自然課程”中,不僅學習到了生態平衡的知識,還親身體驗射箭、沙嘎比賽等傳統活動。在與自然和傳統文化的親密接觸中,敬畏之心悄然種下。

坐擁12.6萬平方公裡森林、10萬平方公裡草原、2萬平方公裡濕地,呼倫貝爾以全區唯一評價為生態質量“一類”的盟市這個金字招牌,在守護綠色家底的同時,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2025年上半年,該市接待國內游客1540.82萬人次,同比增長9.88%。實現國內游客總花費220.96億元,同比增長11.88%,讓綠水青山溢出“美麗效益”。

為守護這片淨土,呼倫貝爾構建覆蓋全要素、全方位、全領域“天空地”一體化監管體系,嚴格生態保護與監管,生態質量連續四年位居全區12個盟市首位。在此基礎上當地探索出生態與旅游和諧共生的路徑,新巴爾虎右旗通過科學劃定牧戶游功能區、控制游客承載量,在克爾倫蘇木薩如拉嘎查的都仁家庭牧場推行“房車+牧戶游”模式,既避免植被破壞,又讓游客體驗原生態牧區生活。

新巴爾虎右旗文化旅游體育局局長譚慧敏介紹:“我們根據草原的生態承載能力,科學劃定牧戶游的活動區域,涵蓋住宿、餐飲、娛樂、放牧等功能區,從源頭上避免對草原生態造成破壞。同時,加強生態保護制度和法規的宣傳,引導和約束經營牧戶使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定點排放營地污水,切實保障草原生態安全。”

今年,呼倫貝爾市積極探索牧(農林)區鄉村旅游助力解決草原生態修復與農牧民增收問題的新路徑,建立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旅游接待戶發展新模式。在保護好生態的前提下謀發展,依托草原生態優勢,推動牧業四旗遴選了6個試點開展先行先試,推行“移動式房屋+牧戶游”。採購安裝119個移動式房屋,推出展示牧區生產生活方式和民俗、體驗非遺文化、現場屠宰加工等豐富的旅游業態產品。這一舉措帶動63戶牧戶參與經營,已累計接待游客2.48萬人次。

有特色才能引得來人、留得住人。呼倫貝爾立足綠水青山這一金字招牌,充分挖掘各區域自然資源優勢和地域特點,打造各具特色又整體協調的生態游,為游客提供了豐富多樣的選擇。

今年,黑山頭口岸界河游船項目迎來客流高峰。自6月12日開航以來,每天吸引上百名游客。游船緩緩行駛在碧波蕩漾的河面上,中國一側青山逶迤、濕地蔥蘢,俄羅斯岸邊則是掩映在綠樹叢中的異域村庄。穿行其間,航線全長4公裡,游船不僅豐富了當地邊境旅游產品體系,更讓游客能夠以獨特的視角,感受祖國的遼闊和壯美風光。遼寧游客岳闖興奮地說:“這裡的景色太美了,能看到兩岸不同國家風貌的對比,特別新奇。”

呼倫貝爾積極探索實現生態價值轉換的有效途徑,變“綠”成“金”,把生態資源變成產品供給。今年,呼倫貝爾增加優質旅游產品供給。今夏,策劃推出了“牧雲聽風”“多彩非遺”等5條夏季旅游主題線路,舉辦了新左旗“古日班賽罕”游牧轉場、鄂倫春篝火節、鄂溫克瑟賓節、俄式西餐美食節、反季節滑雪等30余項活動。聚焦提升呼倫貝爾中心城區旅游核心吸引力,舉全市之力實施伊敏河民生基礎設施及文旅融合長廊業態項目建設。觀光游船、觀光馬車、水幕電影、激光秀等新業態項目,為旅游產業注入了生態文化底色。

呼倫貝爾市文旅局副局長楊紅熱情地表示:“我們今年以‘歌游內蒙古’為主題,精心推出了106項文旅活動,北疆音樂節、草原那達慕一系列精品旅游項目,將會貫穿整個暑期。這個夏天,呼倫貝爾以19.5℃的天然清涼和負氧離子充沛的空氣,正在打造避暑康養的旅游勝地。無論您是向往草原自駕的自由,期待沉浸民俗文化的熱烈,還是渴望一場身心放鬆的康養之旅,呼倫貝爾都將以多元的體驗和誠摯的服務兌現‘來草原就是回故鄉’的美好承諾。這個暑期,呼倫貝爾靜候與您共赴一場草原之約。”(記者 李可新)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