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帶來文旅收入21.92億元

8月6日,阿拉善盟在內蒙古自治區展覽館召開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一周年主題新聞發布會。記者在發布會上獲悉:一年來,阿拉善盟在開發利用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世界遺產方面,遵循“保護性、限制性開發”要求,推進5A級景區創建,培育特色業態,打造旅游產品體系,累計接待游客超383萬人次,文旅綜合收入21.92億元。
2024年7月26日,在印度首都新德裡舉行的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內蒙古首個世界自然遺產,它填補了我國在世界自然遺產中沒有沙漠類型的空白。
本次新聞發布會詳細介紹了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列入世界遺產一年來的保護管理工作進展,以及圍繞周年慶策劃的系列主題宣傳文化活動。一年來,在保護利用方面,阿拉善盟統籌推進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設立專門機構,出台相關管理辦法,啟動規劃編制和立法保護,新建30余套監測設備,為合作的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蘭州大學冰川與沙漠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合作提供科技支撐,整體管理保護水平得到提升﹔在宣傳報道方面,吸引百余家媒體參與報道,累計報道量超5.1萬篇次,全網閱讀量超10億次,抖音話題播放量達8.8億次﹔在構建全社會參與開發保護格局方面,引導120余家鄉村旅游經營戶發展產業,戶均年增收3-5萬元﹔同時組建了148名農牧民生態管護員隊伍和100余名隊員的志願服務隊,致力於生態環境保護、沙漠旅游宣傳以及沙漠賽事活動保障等工作。
當日展覽館還舉辦了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主題圖片展,通過“申遺之路、地質奇觀、萬物共棲、人與自然”4個單元,向廣大參觀者全景展現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這一自然遺產的多維價值,展示阿拉善盟與內蒙古在生態保護與發展協同並進中的實踐與成果。下一步,阿拉善盟將持續深化遺產保護利用,推動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協同共進。(記者 張慧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