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本網專稿

巴彥淖爾市探索“保護區+牧民”協同機制 共筑野生動物家園

2025年08月04日10:49 |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巴彥淖爾8月4日電 (孟佳澍)晨曦微露,內蒙古烏拉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袤的草場上,數十頭蒙古野驢踏著草間的露珠悠閑覓食。這曾瀕臨滅絕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牧民譽為“草原風”的靈動身影,如今正成為保護區生態持續向好的生動注腳。其種群的穩步恢復,離不開牧民賀其亞拉圖、蘇布達夫婦的無私奉獻,更得益於當地探索建立的“保護區+牧民”協同保護機制。

數十頭蒙古野驢正在覓食。王彥攝

數十頭蒙古野驢正在覓食。王彥攝

蒙古野驢,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是烏拉特草原的珍稀物種。然而,過去一段時期,圍欄阻隔遷徙路徑、工程開發擠壓棲息地、過度放牧導致草場退化等因素疊加,使蒙古野驢的生存空間不斷萎縮,食物資源日益匱乏。保護區生態監測數據顯示,十年前,其種群數量一度銳減至不足20頭,野外蹤跡難覓。“那時在自家草場想見到野驢,得碰運氣。”世代生活在草原的牧民賀其亞拉圖回憶道,言語間充滿對生靈的關切。

目睹野驢的困境,賀其亞拉圖夫婦憂心忡忡。“老人們常說,野驢多,草就旺,雨水也順。”懷著對草原的深厚情感和對生態平衡的朴素認知,2020年,他們做出了一個不尋常的決定:將自家8000畝草場完全向蒙古野驢開放,供其自由覓食飲水。這一決定意味著巨大的個人犧牲:野驢分食牛羊草料,每年造成數萬元經濟損失﹔為保障野驢生存資源,他們主動縮減牲畜養殖規模,家庭收入進一步降低。“草場是牧民的命根子。”妻子蘇布達面對不解,目光堅定地說,“但野驢也是草原的孩子。看到它們敢在自家草場安心產崽,一切都值得。”

數十頭蒙古野驢正在覓食。王彥攝

數十頭蒙古野驢正在覓食。王彥攝

牧民的自發善舉迅速得到回應。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及時介入,不僅聘任賀其亞拉圖夫婦擔任生態管護員,還精准施策,提供草料補償其損失。同時,保護區積極協調科研力量,定期監測野驢種群動態,指導賀其亞拉圖科學規劃草場利用,力求在保護野驢與維持牧民生計間找到平衡點。

“我們為賀其亞拉圖家安裝了監控設備和紅外相機,幫助記錄野驢活動規律﹔設置了自動飲水點,減輕其管護負擔﹔並定期補給牧草,補償野驢消耗的部分。”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陳峰介紹,通過構建“保護區+牧民”協同機制,既解除了牧民參與保護的后顧之憂,也使珍稀物種保護工作更接“地氣”,更可持續。

如今,走進賀其亞拉圖的草場,常可見數十頭蒙古野驢集群活動的壯觀景象,“稀客”已成“常客”。紅外相機監測顯示,該區域蒙古野驢數量已恢復至70余頭,今年更成功繁育幼驢10余頭,幼崽存活率超70%,創歷史新高。“看那些小驢駒,跑得多歡實!”賀其亞拉圖指著遠處嬉戲的野驢群,滿眼自豪。

數十頭蒙古野驢正在覓食。王彥攝

蒙古野驢在草場上自由馳騁。王彥攝

近年來,巴彥淖爾市林草局創新保護區管理和區域禁牧融合新模式。利用2025中央財政補助資金49.75萬元,對保護區內25戶禁牧戶,實行“一戶一崗”全覆蓋,讓禁牧群眾在保護區巡護巡查、環境管理、野生動物救護飼養等各個崗位工作。讓禁牧戶不僅有禁牧補貼,還能領上參與生態保護和保護區建設管理的“工資”。引導牧民群眾積極支持草原禁牧,主動參與保護區建設管理。同時在保護區建設項目實施中優先使用區內禁牧戶,想法設法提高保護區內牧民群眾經濟收入,增強他們的榮譽感和獲得感。

烏拉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蘇俊表示,在持續推進集體草場圍欄清理、增設自動飲水點等基礎工作的同時,保護區將加大生態保護宣傳和補償力度,引導扶持更多周邊牧民參與進來,向蒙古野驢敞開自家草場,逐步連片形成更廣闊的“野生動物庇護家園”。

賀其亞拉圖夫婦的故事,是新時代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鮮活例証。他們的奉獻與烏拉特保護區創新機制的合力,不僅守護了“草原精靈”蒙古野驢,也為筑牢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美麗中國貢獻了基層智慧和力量。致敬草原守護者,期待更多力量攜手,讓烏拉特的“風”永遠自由馳騁。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