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烏蘭察布

系統性生態治理顯成效

絕跡27年的魚群重現黃旗海

2025年07月23日09:46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7月21日,通過專業設備探測確認,消失了27年的魚群,如今又回到了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黃旗海這片水域,初步發現的魚種為鯽魚。這一生態奇跡是近年來自然降水增多與系統性生態治理共同作用的結果。

  黃旗海歷史上漁業資源極為豐富,其中“官村鯽魚”曾作為國宴食材名聞遐邇。1952年,黃旗海魚產量高達2400噸,撐起了地方經濟的半壁江山。但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氣候干旱疊加人為因素,導致黃旗海鹽鹼化加劇,1998年魚類徹底絕跡,生態系統瀕臨崩潰。

  轉機始於生態治理工程的系統推進。察右前旗成立黃旗海自然保護區服務中心,以“減少人為干擾、推動自然修復”為核心理念,實施33個生態治理項目,創新推出“優、拆、圍、禁、收、疏、補、管”8項治理措施。通過河道疏浚、濕地恢復、污染治理等工程,逐步改善水域生態環境。保護區內建成自治區首個生態保護智慧化監管中心,構建“天—地—人”立體監管體系:240台周界攝像機、10處交通卡口與無人機巡查網絡形成全天候監測網絡,每月生成超10萬條監測數據,為生態修復提供精准決策依據。“無人機巡查發現的蘆葦瘋長問題,通過數據分析及時開展生態補水,避免了濕地退化的風險。”黃旗海自然保護區服務中心副主任謝小飛介紹。

  不僅魚類重現形成小種群,候鳥監測數據更直觀展現了生態改善的成效。截至2025年7月21日,該中心已監測到候鳥33種,累計觀測60467隻次,同比增長8.4%,黑鸛、草原雕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頻繁現身。“更令人欣喜的是,黑鸛、草原雕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鳥類種群數量也明顯增多。我們將持續推進生態修復工程,進一步強化監管能力,嚴厲打擊破壞自然資源的行為,為黃旗海生態修復保駕護航。”謝小飛表示。

  黃旗海這片曾因生態惡化導致漁業資源枯竭的高原湖泊,在系統性生態治理與科技賦能下,正加速恢復“塞外明珠”的往日光彩。如今,黃旗海水域面積達49.3平方公裡,較去年同期擴大13.23平方公裡,候鳥監測數據顯示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

  目前,察右前旗正推進新一輪生態修復計劃,進一步強化監管能力,嚴厲打擊破壞自然資源的行為,為生態修復保駕護航,持續擦亮這顆“塞外明珠”的生態底色。(記者 皇甫美鮮 通訊員 孫青青)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