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取代不了教師(科教視界)

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和市場化應用,沖擊了諸多社會領域職業,其中包括學校教師。教師在智能時代面臨自身角色轉變和能力提升的挑戰。
我們常說,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是知識的載體、傳遞者、理解者。然而,與過去不同,如今的人工智能產品不僅能快速回答學生的提問,而且還能自動生成學習所需的知識鏈與參考文獻,甚至能給出一篇范文、一部看上去像模像樣的學術論文。這的確部分削弱了教師的職業作用。
不得不說,教師若繼續做知識的搬運工將越來越難,須轉變成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和支持者。引領是幫學生指出,應該朝什麼方向學習。支持是指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提供學術、心理、社會情感等幫助。
教師不必擔憂自己的職業會被人工智能取代。這是因為教育是人與人互動的社會性工作。已有的知識固然能由人工智能產品提供,但學生是一個個富有情感、價值、道德的個體,人工智能產品再怎麼發達,也無法理解每個學生的情感、價值與道德需求,很難給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指導。
作為教師,我們要在智能時代積極提升自己的各項教書育人能力,全面認識人工智能產品,理解教育的本質。不僅如此,我們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合理使用人工智能產品,創新學習專業技能,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與質量。例如,教師可以將人工智能作為“陪練”,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利用人工智能產品解決重復性的學習任務,從而將更多時間用於個性化指導和激發學生創造力。
雖然人工智能產品能向學生直接或間接呈現和展示知識,但很難培養出創造性人格。創造性人格包含了責任感、好奇心、勇氣、自信心、利他主義價值觀等多種品質,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細致地觀察學生的表情,掌握其心理變化﹔可以根據學生學習的狀況,幫助學生保持一種高度好奇的學習狀態﹔還可以適時用表情或微表情影響學生情緒,鼓勵他們勇敢探索。
(作者系內蒙古師范大學副教授)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7月16日 第 1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