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圖牧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候鳥驛站”到“生命港灣”

盛夏時節,位於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的內蒙古圖牧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成千上萬隻珍禽卻在核心區濕地秘境中,尋得一方寧靜。丹頂鶴舒展羽翼、東方白鸛筑巢育雛、大鴇漫步草原……這幅畫卷正是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的生動寫照。
環志號912、發射器編號818的東方白鸛。
內蒙古圖牧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黑龍江、吉林三省區交界處,是以大鴇、丹頂鶴等珍稀鳥類及其賴以生存的草原和濕地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和獨特的生態系統。這裡不僅是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更是眾多瀕危物種繁衍生息的“天然家園”。
近年來,保護區管理部門積極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在守護生態安全方面,採取“網格化”巡護,加大聯合執法力度,常態化實施聯合執法行動,嚴厲打擊非法捕獵、砍伐等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為野生動植物營造安全穩定的生存環境。生態修復工程同步發力,持續推進“引綽濟圖”、植樹種草等生態修復工程,每年2400萬立方米的補水量讓濕地面積擴展2萬畝,水位提升近1.5米,濕地生態功能顯著增強,遷徙棲息的鳥類數量也從15萬余隻增至20多萬隻。
對採取“人工招引巢技術”的東方白鸛雛鳥開展環志和佩戴衛星定位發射器科研活動。
科研監測工作,讓保護更有精准度。圖牧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東北林業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交流合作,運用先進的監測技術和設備,掌握生物多樣性動態變化。作為中國東方白鸛繁殖的最西端,成為自治區首個通過“人工招引巢技術”成功招引到東方白鸛繁殖的自然保護區。
今年,23個人工招引巢中,20巢順利孵化出40隻雛鳥。自2012年起,50隻東方白鸛佩戴環志和定位器,其中環號912的東方白鸛,佩戴的編號818發射器定位信息清晰的記錄連續兩年在江西鄱陽湖越冬的軌跡,圖牧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既是出生地也是棲息地。更值得引人注目的是,2022年,一隻受傷康復的灰鶴被安裝上國內首個帶微型攝像頭的北斗衛星追蹤器后放歸自然,實時傳送的圖像為科學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動態依據,讓科研人員更深入的了解了它們的遷徙路徑。
圖牧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精心打造的“大鴇節暨愛鳥周”已經成為有影響力的生態保護文化品牌,自然學校成功入選生態環境部全國首批青少年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場館,提高了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認識和參與度,形成全社會共同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
為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東方白鸛雛鳥佩戴衛星定位發射器和環志科研活動。
內蒙古圖牧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每一隻候鳥都訴說著生態修復的故事。“未來,圖牧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將繼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不斷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機制,以更優的保護能力、更高的管理水平,為維護生態平衡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做出更大貢獻。”內蒙古圖牧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野生動物救助站長寶壯說道。(王文亮 宮閣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