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海:北疆文化潤人心 和美畫卷徐徐開

近年來,烏海市深入推進北疆文化建設提升行動,精心打造“書香烏海”“中國書法城·烏海”“沙漠看海·中國烏海”等特色文化品牌,高標准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通過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化活動,讓文化惠民工程更有溫度、更具活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前不久,在烏蘭察布市舉辦的“強基工程”——文藝助力基層精神文明建設行動項目“村歌嘹亮”2025內蒙古村歌大擂台上,來自烏海市的原創歌曲《賽汗烏素》榮獲“內蒙古自治區最美村歌”,參賽選手連志源、袁沛耀獲得“最美農牧民歌手”稱號。
據了解,《賽汗烏素》以歌曲的形式對海南區拉僧廟鎮賽汗烏素村的村史、村情、村風進行了集中展示,以此展現烏海農區新面貌,傳遞鄉村振興新故事。
《賽汗烏素》獲得“內蒙古自治區最美村歌”,是烏海市依托地區歷史文化資源稟賦,推進北疆文化建設提升行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烏海市深挖境內紅色文化、黃河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資源,精心創作各類型文藝作品,一批叫得響、立得住、接地氣的文藝精品不斷涌現,為烏海市擦亮北疆文化品牌提供了有力的內容支撐。
4月28日,烏海交響音樂史詩《黃河向海》在北京音樂廳奏響,烏海市的歷史故事、民間藝術和生態變遷通過音樂躍然於聽眾面前﹔全景式沉浸歌舞劇《三線印記》生動再現了全國建設者響應國家號召,到烏海艱苦創業的壯闊圖景,入選自治區舞台藝術精品工程﹔紀錄片《烏海兵團往事》榮獲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烏蘭牧騎編排的舞蹈《守河》獲得自治區2025年藝術發展專項資金支持……一系列文化精品力作的涌現,不僅彰顯了烏海市文化軟實力的顯著提升,更見証著本土原創作品正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為城市形象塑造注入強勁動能。
2024年,烏海市征集各類文藝精品作品649件,同比增長41.7%,創近5年來新高。近百件展現民族團結、歷史記憶與黃河文脈的精品力作獲得國家及自治區級榮譽。與此同時,僅2024年,烏海市共計開展3580場文化惠民活動,惠及群眾達260萬人次,一場場文化活動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滋養著百姓的精神家園,讓北疆文化的種子在群眾心中生根發芽。
作為“中國書法城”,書法是烏海文化的核心標識和重要支柱。
今年6月19日,“蘭亭書法學堂”授牌儀式在烏海市第一中學舉行。此次授牌儀式是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書法)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的首次授牌活動,這也是烏海市推進“中國書法城”建設的又一碩果。
近年來,烏海市積極推進“書法五進”,在街道社區、企事業單位等建立起學習書法的組織和場所,打造北疆文化創作基地、文藝家之家,常態化開展書法名家大講堂等活動,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目前,烏海市擁有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46人、內蒙古書法家協會會員190人,常年堅持練習書法的愛好者達10萬余人,隨時可以拿出作品參加各類書法比賽的也有數千人,全市形成了全民愛好書法、習練書法、研創書法的良好氛圍。
書法以外,“書香烏海”是烏海市又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近年來,圍繞“一刻鐘全民閱讀圈”建設目標,烏海市在社區、學校、銀行、醫院等268個點位建設閱讀區域,免費配送3.6萬余種、5.3萬冊圖書,定期與圖書館資源互換共享,實現全市圖書全域配送、全域流通、全域循環。以“丁香讀書節”為抓手,烏海市各中小學幼兒園建立“廊道圖書站”“班級圖書角”“圖書漂流站”等閱讀區域1300余個。烏海市還從各行業精選“領讀者”,開啟專家導讀、領導領讀、教師薦讀、學生誦讀、家長伴讀等模式,鼓勵帶動10萬余名群眾參與閱讀活動。
看綿延起伏的沙漠、游碧波蕩漾的湖泊、品醇香美味的紅酒……聚焦弘揚北疆文化,烏海市近年來積極打響“沙漠看海·中國烏海”文旅品牌,結合沙漠、城市、湖水等景觀資源,將傳統文化、黃河文化、塞外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有機融入文旅產業和品牌內容,不斷豐富拓展內涵和外延,打造獨具烏海特色的文旅IP。目前,烏海市有A級旅游景區22家,其中4A級旅游景區5家,自治區級全域旅游示范區1家,自治區級鄉村旅游重點村2家,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2家,全域供給、產品多元的旅游業新特征日益突顯。(記者 郝飚 見習記者 李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