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心動的呼倫貝爾美

呼倫貝爾市經過多年綜合施策開展防沙治沙工作,如今,沙區林草植被生長茂盛,流動沙地和半流動沙地得到有效控制,封育區林草植被蓋度達到76%以上,植被豐富度大幅提高——
“我喜歡呼倫貝爾的草原,那綠,像綢緞般絲滑﹔我喜歡呼倫貝爾的天空,那藍,像水晶般清透﹔我喜歡呼倫貝爾的水,那純淨,足以滌蕩風塵仆仆的靈魂……就連呼倫貝爾沙地,那靈動的赤狐、呆萌的野兔以及熱情的水鳥,無一不讓我心動。未來某一天,我一定要再來呼倫貝爾消磨一段時光。”盛夏之時,體驗了呼倫貝爾風情景致的游客張睿,對這片草原發出由衷的贊嘆。
呼倫貝爾草原不僅是我國北方地區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也是確保“三北”地區免受風沙侵襲的生態安全線。就在這片大草原的核心區域,卻“隱藏”著全國四大沙地之一的呼倫貝爾沙地。呼倫貝爾沙地由三條沙帶和零散沙地組成。第一條沙帶主要集中在海拉爾河南和西南部。第二條沙帶位於新巴爾虎左旗的阿木古郎鎮,向東和東南延伸,經輝河至伊敏河。第三條沙帶在達賚湖東岸還有南北延伸的湖濱沙帶,伊敏河及其支流錫尼河等沿岸也有流動沙丘及半固定沙丘分布。
曾經的呼倫貝爾沙地,邊緣不斷向外擴展,沙地內部活化嚴重,吞噬草原,給當地牧民的生產生活造成危害。
“這片草原養育著我們,我們有責任保護好它。”在新巴爾虎左旗蜿蜒的沙丘間,60歲的劉再義看著自己種下的披鹼草鄭重地說。
治沙戰役,從2009年打響。當年,呼倫貝爾市公共公益項目“一號工程”啟動——呼倫貝爾開始向沙地宣戰。
新巴爾虎左旗是呼倫貝爾市6個沙區旗市區中沙地面積最大、治理任務最繁重、最艱巨的地區,境內3條沙帶自北向南呈品字形切割分布。
作為呼倫貝爾沙地治沙的主戰場,新巴爾虎左旗整合實施“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造林補貼試點、農業綜合開發、退牧還草等各項重點生態工程,全力推進草原生態環境建設,打響沙區綜合治理攻堅戰。
在海拉爾以北的陳巴爾虎旗甘珠爾沙地,一叢叢檸條隨風搖擺,檸條叢裡不時有野兔等小動物出沒。
“過去這裡土地沙化嚴重,植被少、風沙大。近年來,通過一系列重點生態工程建設,項目區90%以上的流沙面積得到有效控制,植被蓋度達到80%以上,草群高度達50厘米左右,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陳巴爾虎旗林業和草原局造林治沙股負責人寶成說。
在鄂溫克族自治旗,記者看到,境內伊敏河東岸沙地治理區栽植的樟子鬆,已經形成防風固沙林帶,流動沙地被植被覆蓋,轉化為固定沙地﹔由北向南貫通中部的沙帶上沙地樟子鬆也已成林。
多年來,呼倫貝爾市將防沙治沙視為首要任務,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系統治理。依托國家“三北”防護林、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及草原生態修復等重點工程,全方位、多層次地開展防沙治沙工作。在治理過程中,主要採取科學施策、工程治理、加強管護,休牧、禁牧、生態移民和廣泛宣傳等綜合措施,成效顯著。
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顯示,呼倫貝爾現有沙化土地面積1819.01萬畝。沙化土地面積自2009年首次出現縮減以來,到2019年已出現連續3次持續縮減態勢,實現了從“整體惡化”到“整體遏制”的歷史性轉折。
如今,沙區林草植被生長茂盛,流動沙地和半流動沙地得到有效控制,封育區林草植被顯著恢復,植被蓋度達到76%以上,植被豐富度大幅提高,多種優質草種重現生機。沙區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獵隼、草原雕、蓑羽鶴、沙狐、赤狐等珍稀動物頻繁現身。河流、湖泊周邊棲息的鳥類種群數量明顯增多,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草原斑貓被首次發現。沙塵日數從治理前年均15天降至如今的1.63天,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8.9%,沙區農牧民的生產生活環境也得到根本性改善。
如今,穿行在呼倫貝爾沙地,途徑鄂溫克族自治旗、新巴爾虎左旗與陳巴爾虎旗,藍天與碧草在遙遠的地平線相交。不時會經過一小片一小片的水面,水面不遠處偶爾會看到靜臥的牛群和游動的羊群。
如同張睿發出的感慨一樣,呼倫貝爾美,越來越美!這樣的呼倫貝爾,深深地打動著親近它的人,成為他們心中的“詩和遠方”。(記者 張慧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