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干渠”見証各民族團結協作共同發展

在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境內的黃河南岸,有一條引水灌溉的總干渠,當地人叫它“南干渠”。
夏日清晨,行走在“南干渠”兩岸,清風徐徐,碧波蕩漾,農作物長勢喜人。
說起“南干渠”,可追溯至1960年。彼時的杭錦旗,土地干涸貧瘠,農牧業發展受限,百姓生活困苦。然而,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杭錦旗各族群眾團結協作,共同挖出一條人工“天河”。
它宛如一條玉帶,自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向南奔涌而出,沿著杭錦旗的廣袤土地蜿蜒前行,沿路串聯起巴拉貢鎮、呼和木獨鎮、吉日嘎朗圖鎮和獨貴塔拉鎮。這條干渠不僅是一條輸水的通道,更是一條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交流的紐帶,見証著各民族攜手共進、走向美好未來的堅實步伐。
“‘南干渠’的起點在我們村,聽老一輩參與者回憶,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力氣大的肩負著挖掘、搬運泥土砂石的重擔,承擔著渠道的精細修整、工具制作維修等任務,上萬名各族兄弟姐妹起早貪黑,在住宿條件簡陋、食物供給有限的環境中砥礪奮進、開挖干渠,讓黃河之水滋養了這片土地。”回首“南干渠”的建設場景,杭錦旗巴拉貢鎮山灣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楊榮動情地說,在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裡,各族群眾相互扶持,用汗水和堅韌一步步將“南干渠”從藍圖變為現實,一幅波瀾壯闊的奮斗圖景呈現在世人眼前。
“南干渠”建成后,為杭錦旗境內沿河四鎮帶來前所未有的生機,數萬畝土地變良田,各族群眾紛紛投身農業生產,農耕文化的種子在這裡深深扎根。
半個多世紀以來,“南干渠”始終是杭錦旗沿河地區農牧業發展的動力源泉,“南干渠”沿線經濟也隨之蓬勃發展,呈現出新氣象。在這樣的發展態勢下,新時代的吉日嘎朗圖鎮有了新發展,新能源大基地應運而生,成為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引擎。
“一片片閃閃發光的太陽能電池板整齊排列,源源不斷地將清潔能源輸送到各地,各族群眾積極參與新能源產業建設,從土地流轉中獲得收益,還在企業中找到就業機會,成為產業工人。”吉日嘎朗圖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統戰委員浩斯布日古德介紹。新能源大基地不僅為當地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更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的又一重要載體,各民族在這裡共同追逐“綠色夢想”,攜手開創美好未來。
獨貴塔拉鎮則借助“南干渠”的生態改善和沙漠資源優勢,鼓勵各族群眾發展沙漠越野旅游產業,經營沙漠越野旅游項目,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共同在沙漠繪制出一幅團結奮斗的壯麗畫卷。
與此同時,“南干渠”沿線各鎮村集體經濟也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巴拉貢鎮和呼和木獨鎮的現代農牧業蓬勃發展,一棟棟溫室大棚排列整齊,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村集體經濟收入的增加,反哺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公共服務提升,各族群眾的生活環境更加宜居,教育、醫療條件不斷改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此外,“三北”防護林工程的持續推進,為“南干渠”沿線生態環境治理筑牢了綠色屏障,在各族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曾經風沙肆虐的荒地披上了綠裝。如今,林木郁郁蔥蔥,土地沙化得到了有效遏制,農田和牧場得到了保護,氣候條件也有了明顯改善,為農牧業可持續發展和各族群眾安居樂業提供了良好的生態基礎。
“牧區群眾帶著淳朴與豪爽,主動融入農區生活,而農區居民也經常前往牧區,學習畜牧養殖經驗。”巴拉貢鎮黨委副書記劉鵬飛介紹。這種人口的雙向流動,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如今,行走在“南干渠”沿岸,處處可見各民族共同走向現代化的蓬勃景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發展畫面更加生動。在這幅畫卷裡,有黃河文化的奔騰底蘊,有農耕文化的精耕細作,亦有草原文化的豪邁洒脫,各民族文化相互滋養、相互成就,各民族心手相連、守望相助,共同走向美好未來。(記者 郝雪蓮 實習生 高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