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本網專稿

1856公裡“綠色長城”鎖住沙海黃龍

人民網記者 李睿
2025年07月06日16:34 |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小字號

2025年7月6日,內蒙古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南緣。在烈日的炙烤下,隨著最后一片麥草編織的草方格鋪設完畢,一條蜿蜒1856公裡的防沙阻沙帶宣告全線合龍。這不僅是工程的終點,更是阿拉善人45年與風沙搏斗的壯麗篇章。

圖為巴丹吉林沙漠治沙點。阿拉善盟委宣傳部供圖

圖為巴丹吉林沙漠治沙點。阿拉善盟委宣傳部供圖

回望歷史的長河,阿拉善盟,這片27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年均降水不足200毫米,蒸發量卻超3000毫米,是著名的“生命禁區”。巴丹吉林、騰格裡、烏蘭布和三大沙漠盤踞於此,總面積9.47萬平方公裡,佔內蒙古沙漠總面積的83%。衛星遙感圖顯示,雅布賴山風沙口的三條流沙帶,正將巴丹吉林與騰格裡兩大沙漠推向“握手”連片的趨勢。

阿拉善左旗騰格裡沙漠東南緣治沙前沿。阿拉善盟委宣傳部供圖

阿拉善左旗騰格裡沙漠東南緣治沙前沿。阿拉善盟委宣傳部供圖

“難!流動沙丘超70%,一場大風就能讓幾個月白干。”老治沙人的感慨,揭示了阿拉善治沙的艱巨。自1980年建盟伊始,第一代治沙人就扛起鐵鍬,接著一批又一批人挺進“沙漠咽喉”——巴丹吉林核心區。那裡,百米高的流動沙丘如移動的山巒,常規機械難以施展。絕境激發智慧,他們改良出“秘密武器”:將四輪壓沙機改為兩輪手扶式。工人緊隨其后,手指翻飛間迅速鋪填麥草,編織出一塊塊草方格“鎖沙網”,效率是純人工的三倍。

草方格固沙技術。阿拉善盟委宣傳部供圖

草方格固沙技術。阿拉善盟委宣傳部供圖

在巴丹吉林沙漠西南緣,阿拉善盟產業發展和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現場施工負責人戴玉山指揮著16台轟鳴的履帶式液壓機同步推進。兩列麥草如屏風般瞬間豎立。“一台機子每天能‘鎖’住30到60畝沙,16台齊上陣,日工作量就是800到1000畝!”戴玉山的聲音裡充滿豪情。這是“機械+人工”組合拳的升級,為鎖邊綠帶快速合圍注入澎湃動力。

2024年秋季的充沛降水,為植被種植和生態修復創造了有利條件。2025年2月,春寒料峭,凍土未消。阿拉善盟搶抓黃金窗口期,吹響了三大沙漠鎖邊帶全面合龍的沖鋒號。全盟參與治沙的干部群眾全力以赴,依托45年積累的經驗與智慧,向最后的431公裡缺口發起總攻。歷經近五個月的風沙洗禮與汗水澆灌,今天,這條凝聚了半世紀心血的1856公裡“綠色長城”,終於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緣畫上了圓滿句點,實現了歷史性全線合龍。

三北“六期”蒙寧聯防聯治烏蘭布和沙漠鎖邊項目阻擋風沙侵蝕黃河。阿拉善盟委宣傳部供圖

三北“六期”蒙寧聯防聯治烏蘭布和沙漠鎖邊項目阻擋風沙侵蝕黃河。阿拉善盟委宣傳部供圖

數字無聲,卻刻錄著滄桑巨變。一代代阿拉善人懷揣著守護家園的信念,在風沙線上默默耕耘,累計防沙治沙近1億畝。如今,阿拉善盟現有森林面積207.4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至8.42%﹔草原面積13552.05萬畝,草原植被覆蓋度提高至23.18%。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分別由2004年的16.83萬平方公裡和20.45萬平方公裡減少到2024年的16.33萬平方公裡和19.64萬平方公裡。這道合龍的綠色屏障,有效阻截了流沙擴散,守護了北方“糧倉”和國家重大基礎設施,沙塵天氣明顯減少,城鄉環境顯著改善。

沙地梭梭長勢喜人。阿拉善盟委宣傳部供圖

合龍的喜悅未褪,阿拉善盟林業和草原局林草工程師海蓮已望向更遠的未來:“431公裡空白區合龍,只是階段勝利。防沙治沙如同‘滾石上山’,稍有放鬆就會反復。必須一以貫之,久久為功,持續鞏固生物治沙、工程固沙成果,保護好每一公裡綠色成果,為北方生態安全筑牢屏障。”

在巴丹吉林,在烏蘭布和,新鋪的草方格在雨后的陽光下熠熠生輝。從“沙進人退”的絕望,到“綠進沙退”的奇跡﹔從“談沙色變”的恐懼,到“點沙成金”的探索,阿拉善的治沙史詩,是一部用勇氣和智慧寫就的技術攻堅史,正如世代生活在這裡的牧民所說:“我們種下的不只是梭梭苗,更是子孫后代的未來。”這1856公裡蜿蜒的綠色長城,是鎖住黃沙的生態脊梁,也是阿拉善人用45載青春和信念鑄就的、守護家園的豐碑。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