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增綠 產業增值 企業增效 農牧民增收
阿拉善盟沙產業成為綠富同興“金產業”

盛夏,阿拉善大地綠意盎然、牧草飄香。記者走進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吉蘭泰鎮巴彥烏拉嘎查人工梭梭林,隻見茂密的梭梭在荒漠中碧綠蒼翠,郁郁蔥蔥地鋪展到巴彥烏拉山腳下,微風吹過,梭梭嫩綠枝條隨風搖曳沙沙作響。
“種梭梭林可是我們增收致富的‘金產業’。種上了梭梭林,嘎查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綠色多了,風沙少了,你看這梭梭近兩米高了,長得多好,都嫁接肉蓯蓉了……”巴彥烏拉嘎查黨支部書記潘多雲樂呵呵地對記者說。穿行在梭梭林中,連片的林帶枝繁葉茂、鳥語花香,陽光透過疏朗的枝條,在沙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給荒漠中這片蒼翠的綠洲增添了幾分詩意。
近年來,巴彥烏拉嘎查大力發展以梭梭接種肉蓯蓉為主的特色沙產業,有效保護和治理了生態,拓寬了農牧民致富路。截至目前,該嘎查累計人工種植梭梭25萬畝,接種肉蓯蓉3萬畝、鎖陽5000畝,天然梭梭林恢復至35萬畝。
依托豐富的人工種植梭梭林資源,該嘎查還建立起肉蓯蓉專業銷售合作社,通過“產業+合作社+牧民”的方式,形成防沙治沙和林下經濟的良性循環。目前,該嘎查通過種植、銷售肉蓯蓉及其種子,梭梭種植小戶年收入達3萬至4萬元,梭梭種植大戶年收入達到10萬至20萬元。
近年來,阿拉善盟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以生態治理帶動沙產業發展,堅持“因地制宜、市場導向、創新驅動、政府引導”的發展原則,依托獨特的沙生植物資源優勢和多年生態建設的基礎,全力建設梭梭肉蓯蓉、白刺鎖陽等林沙產業基地,並出台多項優惠政策,對梭梭種植戶給予獎勵性補貼,鼓勵牧民發展沙草產業。目前,該盟建成梭梭肉蓯蓉、白刺鎖陽、花棒採種等百萬畝產業基地1個,建成10萬至80萬畝規模人工梭梭肉蓯蓉產業基地9處,封育保護恢復天然白刺3878萬畝。
為使沙生產業形成產業化,阿拉善盟以“沙地綠起來、企業強起來、牧民富起來”為目標,依托肉蓯蓉、鎖陽等沙草充足的原料資源,培育和引進企業投資沙產業,大力實施“企業+基地+科研+合作社+農牧民”的產業化模式發展沙產業,有效地保障和穩定了農牧民收入。該盟還高標准建立生態沙產業創新創業園,打造集沙產業產品生產加工、科技企業孵化及眾創空間等功能於一體的創新創業平台,引進東阿阿膠肉蓯蓉健康科技(阿拉善)有限公司、內蒙古大漠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入園,為沙產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走進內蒙古大漠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隻見機器高速運轉,工人們正忙著在流水線上生產、包裝新產品。
據了解,該公司2011年成立后,依托當地豐富沙生動植物資源,專注於肉蓯蓉、鎖陽等沙生植物全產業鏈開發,目前已形成集規模化種植、精深加工、高端研發於一體的產業模式,成為區域沙產業發展的重點企業,帶動300多戶農牧民增收。
“我們一直以優質肉蓯蓉為核心原料進行深加工,肉蓯蓉、鎖陽經過初級加工,經濟價值要比賣原料平均高3至5倍,深加工的產品則可以達到10倍以上。目前,我們已推出肉蓯蓉牡蠣肽片、肉蓯蓉精華飲、肉蓯蓉固體飲料、肉蓯蓉壓片糖果等三大品類50多款產品,銷售網絡覆蓋全國20多個城市。” 內蒙古大漠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曾祥俊介紹道。
目前,阿拉善全盟累計人工種植梭梭1026萬畝,接種肉蓯蓉151.3萬畝,年產肉蓯蓉10050噸,接種鎖陽52萬畝,年產鎖陽5900噸。全盟從事沙產業的規模企業有22家,開發肉蓯蓉、鎖陽等特色產品113個,實現了特色沙生植物從低端產品到高端產品、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轉變,附加值不斷提升,截至2024年底,產值達20億元以上。阿拉善“肉蓯蓉”“阿拉善鎖陽”被國家工商總局批准注冊為地理標志著名商標,阿拉善盟也被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肉蓯蓉之鄉”稱號。
過去讓人望而生畏的茫茫大漠戈壁,如今已成為沙區農牧民取之不盡的“綠色銀行”,蓬勃發展的沙產業已成為農牧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徑。阿拉善盟通過“公司+基地+科研+合作社+農牧戶”的模式,已形成一條較為完整的集肉蓯蓉、鎖陽種植、加工、生產、銷售於一體的產業鏈,加工轉化率達到68%。目前,全盟直接和間接從事沙草產業的農牧民約3萬人,戶均年收入3萬至5萬元,部分農牧戶達到10萬至30萬元。實現了“沙漠增綠、產業增值、企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的可持續發展。(記者 劉宏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