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鄂爾多斯

鄂托克旗:“五維發力”打造北疆文化建設新樣板

2025年07月04日09:48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盛夏時節,鄂托克草原芳草如茵、馬蘭飄香。連日來,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文明實踐我行動 文化惠民暖人心”百日消夏系列活動成為夏日裡的文化狂歡,露天電影場場爆滿、歌舞擂台好戲連連,有13.2萬人次參與其中。

  鄂托克旗立足地域稟賦與歷史積澱,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推動北疆文化建設,以精品創作、遺產保護、文旅融合、文化服務、文明互鑒為發力點,勾勒出一幅傳統與現代交織、人文與生態共美的文化發展新畫卷。

  精品創作 文藝之光閃耀草原

  在鄂托克旗,文藝創作始終是文化繁榮的強勁引擎。

  近年來,張冰劍創作的散文《牧馬人救馬》被國家級刊物《海外文摘》選發﹔《歌聲飛揚的鄂托克》《先輩的足跡》《同心弦音》等近70部文藝作品競相涌現,在全國各大舞台綻放光彩﹔交響樂《瀚漠長歌交響詩》入圍中國音樂金鐘獎﹔《創新版鄂爾多斯婦女頭飾》榮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優秀作品﹔創作完成百米詩文書畫長卷《一往無前 馳騁草原,鄂托克旗弘揚蒙古馬精神詩文書畫百米長卷》……這些作品成為一張張展現北疆文化的亮麗名片。

  鄂托克旗修訂了《鄂托克旗文學藝術激勵扶持工程實施辦法》,構建起“資金扶持+平台搭建+人才培育”三位一體的政策體系。催生出263部涵蓋文學、美術、音樂等多領域的精品力作。

  遺產保護 文化脈絡賡續傳承

  鄂托克旗深厚的歷史底蘊,沉澱在古老的文化遺產、傳統的非遺技藝之中。

  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新發現沙井圖遺址、漢代八一水利墓群等42處不可移動文物,讓深埋地下的文明密碼重見天日。對“草原敦煌”——阿爾寨石窟實施四期危岩體加固與搶險加固等本體保護工程,借助數字化技術對19個洞窟進行全息掃描,採集超10TB珍貴數據,琉璃瓦當、青磚、銅鏡等文物的出土,更讓石窟建筑藝術與佛教文化研究獲得突破性進展。如今,近7000米的防護圍欄、76座保護碑與240塊公示牌聯動24小時智能監控系統實時“站崗”。

  鄂爾多斯乃日作為自治區首批公布的非遺代表性項目,鄂托克旗通過構建“1基地+128文化戶+184文藝隊”的立體傳承網絡,2000余名農牧民化身非遺代表性傳承者,每年在鄂托克大地上開展1000余場文藝表演。

  目前,鄂托克旗已擁有14項自治區級、41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從蒙古族皮雕、傳統奶食品制作技藝到蒙醫針灸療法,非遺類目如璀璨星河,共同勾勒出北疆文化的多彩圖譜。

  文旅融合 項目牽引展現活力

  鄂托克旗以重大項目為引擎,帶動文旅產業活力煥發。

  建設全區首個北疆文化民歌主題公園,採集550余首原生態民歌與40余首漫瀚調,經數字化處理后,作為公園內互動點歌屏、聲景步道的“流動音符”,讓游客在漫步中聆聽北疆文化韻律。

  特別是以自治區打造“旅游四地”為契機,推動鄂爾多斯乃日音樂小鎮建設。依托烏仁都西山、草原天路、桃力民抗日根據地遺址、百眼井群等自然和人文資源稟賦,打造生態旅游民宿集群、紅色國防教育基地、歷史文化研學體驗等特色功能場景。此外,今年將持續推出草原音樂節、暖城那達慕大會等活動,借助活動效應提升地區影響力,帶動文旅產業協同發展。

  文化服務 民生福祉不斷增強

  “品讀鄂托克”全民閱讀品牌全面推開,127場線上線下閱讀活動,吸引8.6萬名讀者徜徉書海,牧民布仁吉雅更憑借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突出貢獻,榮獲全民閱讀大會·鄉村閱讀推廣人稱號,成為文化惠民成果的生動注腳。

  去年至今,“草原紅色文藝輕騎兵”烏蘭牧騎,全年奔赴嘎查村、社區開展100場以上的基層巡演。37場美術展、攝影藝術展走進百姓視野。

  從農村牧區到城市街巷,鄂托克旗的文化陣地如繁星點點,鄂托克旗已建成文化館、文化站等各類文化陣地318個,構建起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在硬件設施升級方面,啟動旗文化館改造提升項目,投資2000萬元打造集文化體驗、非遺展示、休閑娛樂於一體的多功能空間,推動公共文化與旅游資源深度融合。

  平台賦能 北疆文化聲名遠播

  鄂托克旗積極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推動北疆文化“走出去”。

  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會上,鄂托克旗憑借“草原敦煌”阿爾寨石窟的千年底蘊、“肉中人參”阿爾巴斯山羊肉的獨特風味,以及“百眼井群”等特色文旅資源,吸引全球目光聚焦。

  鄂托克旗通過舉辦“絨”耀全球·名“羊”四海·登峰“藻”極鄂托克旗國際螺旋藻產業發展會議暨《中歐地理標志協定》互認產品品牌發布會,參加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等國際性會議,全方位宣傳推廣鄂托克旗名優特產品及地域文化。

  在數字技術浪潮下,鄂托克旗以“草原村播”為抓手,組織廣大農牧民群眾、各行各業工作者化身主播。在直播鏡頭裡,阿爾巴斯山羊肉的傳統烹飪技藝、蒙古族長調的悠揚旋律、桃力民抗日根據地的紅色故事,跨越地域界限,讓鄂托克旗的北疆文化IP蜚聲海內外。(記者 毛鍇彥)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