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生態環境

“畫屏森列”重現

2025年07月04日10:16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經過多年的生態保護修復,截至2024年底,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區域林地面積已達142.2萬畝,草地面積達到171.45萬畝,大青山前坡80%的土地實現了生態綠化——

  春天,當來自蒙古高原的西北風呼嘯而來,橫亙在呼和浩特市區北部的大青山便擋住大風的侵襲,成為青城一道天然守護屏障。

  在青城人的微信朋友圈,比呼嘯風聲更引人關注的是和大風一起沖上熱搜的“感謝大青山”詞條——“青山無語,福澤青城。”“背靠大青山,有靠山。”……

  這不僅是對綿綿青山的深切告白,還彰顯了大青山生態治理的卓越成效。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烏恩圖對此表示:呼和浩特獨特的地理位置正好讓大青山成為阻擋大風的天然屏障,大青山的特殊地形和良好的生態治理不僅減緩了西北風的風力,還有效減輕了寒流對城區的影響。

  6月下旬,走上大青山雅瑪圖森林公園健身步道觀景台,山腳下的敕勒川草原盡收眼底。山上樹木繁茂,綠意縱橫,空氣清新,花草香氣沁人心脾。

  其實,大青山的美古已有之。《歸綏識略》中把大青山形容為“畫屏森列”,形容其景美如畫。可是后來由於過度開採和放牧,山上樹木減少,河水斷流,風起沙揚。

  大青山的生態涅槃,始於一場刀刃向內的綠色革命。

  為重現百年前的“畫屏森列”,讓青綠重新漫染山坡,2012年,呼和浩特市啟動大青山前坡生態保護綜合治理工程,以“不讓黃沙越陰山”的決心,修復這片生態屏障。

  在實施大青山前坡生態保護綜合治理工程中,呼和浩特市關停取締了位於大青山前坡的所有污染企業。同時,為切實恢復“山上、山下”綠色生態屏障功能,先后啟動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生態建設工程,誓把大青山前坡建成“綠樹掩映、曲徑通幽、田園風光、草原風情、自然和諧”的首府后花園、生態功能區。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經過多年的生態保護修復,截至2024年底,大青山區域林地面積已達142.2萬畝,草地面積達到171.45萬畝,大青山前坡80%的土地實現了生態綠化。

  實踐,書寫了厚重答卷。時間,見証了大青山的美麗蝶變。

  烏素圖國家森林公園、大青山野生動物園、內蒙古青少年生態園、哈拉沁生態公園、吉沙公園、萬畝生態育苗基地、百草園、雅瑪圖森林公園等10余處生態公園的建成都是大青山從“黑”到“綠”的見証。

  敕勒川草原的重生堪稱典范。這片曾是砂石遍布的荒灘,經自然修復技術已重建植被群落,如今成為國家草原自然公園。這裡夏季平均濕度為67%,馬鞭草、山丹花競相綻放,野兔、狍子等野生動物蹤跡頻現。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如今的大青山前坡草木掩映,溪水潺潺,山腳下的村庄面貌一新。依靠大青山這片“綠水青山”,村民們也收獲了屬於自己的“金山銀山”。

  東烏素圖村就是其中的典型。當地依托大青山前坡45公裡“生態綠帶”及“杏塢番紅”歷史文化優勢,打造了萬畝杏林基地與國家4A級旅游景區——烏素圖杏花谷,成為了呼和浩特市的知名景點。

  每到杏花開放和黃杏成熟的季節,到東烏素圖村旅游的人絡繹不絕。這裡每年舉辦的杏花節、採摘節等大型活動可吸引近300萬人次打卡。50余家農家樂與8.3公裡村路為經絡的旅游帶串聯起的帳篷餐飲區、古風市集等服務業態,讓村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目前,呼和浩特圍繞大青山敕勒川,以前坡生態綠帶為軸線,推進生態樣本存儲空間、敕勒川國際會展中心、科技旅居等項目建設,持續豐富區域科普教育、商貿會展、精致露營等文旅業態,助推“生態+農業+旅游”融合發展。高標准打造敕勒川草原景觀文化旅游帶,讓產業轉型為群眾打開增收之門。

  夕陽西下,保合少村的鬆濤聲中,90后護林員張強撫摸著樟子鬆粗糙的樹干:“這是外公外婆種下的林子,現在輪到我們守護。”不遠處,石紅梅的民宿小院飄出飯菜香。這位放棄城市餐館的女掌櫃,一夏天就能賺回過去全年收入,她計劃讓兒孫都扎根於此:“山上風景越美,我們的日子越甜。”(記者 帥政)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