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智能農機顯身手 鐵牛耕耘織錦繡

2025年07月03日09:35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三分種,七分管。眼下,呼倫貝爾農墾格尼河農牧場有限公司的萬畝良田進入夏管期,工人們駕駛著中耕除草機在田間來回穿梭,為農作物生長“保駕護航”。

  “夏季是糧食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的關鍵期,加強夏季管理對於糧食豐收十分重要 。中耕除草機是一種集機械和液壓技術於一體的農業設備,能夠大大提高除草的效率,還減少了化學除草劑的使用。我們今年引進了6台中耕除草機,每台車一天能作業300畝。它不僅能清除田間雜草,還能夠疏鬆土壤,增強土壤透氣性,有助於作物根系的生長發育。”該公司農機服務中心主任顧建飛介紹。

  “農機+農藝”解鎖夏管新模式。今年,該公司在近4萬畝大豆種植中應用了壟上三行和壟上雙行種植技術。行距標准化設計和壟高保持相對穩定的區間能更好地適用機械化耕作,解決了傳統大豆種植中機械通過性差、作業精度低等痛點,顯著提高了生產效率。

  農業機械化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抓手和基礎支撐。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動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加快國產先進適用農機裝備等研發應用,推進老舊農機報廢更新。今年,內蒙古繼續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持續提高農機裝備機械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推進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轉型升級,全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從傳統的“鎬鋤鐮犁”到現在的智能農機,田野裡的智能耕作正在激發糧食生產新動能。目前,全區農機總動力達到5245.4萬千瓦,保有量達到706.53萬台套,其中拖拉機135.69萬台、配套農機具245.93萬台套﹔聯合整地機械8903台套,播種機67.92萬台套,免耕播種機14.49萬台套。農機裝備足,保障能力強,2024年全區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0.5%。

  無人駕駛播種機馳騁沃野,植保無人機精准飛防,北斗導航收割機高效作業……無論是春耕夏管還是秋收冬藏,各式各樣智能化的新型農機裝備活躍在田間地頭。

  科技強農、裝備助農。內蒙古農業機械化正從“有機可用”向“有好機用”跨越。2023年,自治區農牧廳聯合自治區工信廳印發《內蒙古自治區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方案(2023-2025年)》,明確從耕種及田間管理機械等5個方面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內蒙古因地制宜探索重點農機裝備產品創新、熟化定型和推廣應用新模式,實現“研發、熟化、推廣”協同推進,不斷縮短產業化周期,目前已經建成6個熟化定型基地。

  在巴彥淖爾市五原縣新公中鎮的田間,玉米苗已綻翠吐綠,孕育著新一季的豐收希望。

  “我今年種了1500畝玉米。播種的時候用了這個‘好幫手’,播種精准度和保苗率特別高。而且邊播種邊覆膜,省時省力的同時,比往年每畝節省了21%以上地膜使用量。”五原縣順源農機合作社負責人馬永平說。

  村民口中的“好幫手”,是指玉米水肥協同減膜增效膜側精量播種機。這款播種機由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路戰遠團隊牽頭研發,集成了地膜減量、精量播種、水肥協同與殘膜回收等技術,具有結構設計緊湊、制造成本較低、適應性廣、操作便利等優點,可一次性完成施肥、播種、鋪管、鋪膜、覆土、鎮壓等作業,破解了旱作玉米等作物出苗難、產量低和覆膜作物地膜用量大、回收難等問題,實現了玉米等作物綠色豐產高效栽培。該機具成果入選2024中國農業農村重大“三新”(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成果。

  “我們團隊分別在烏蘭察布市、巴彥淖爾市、赤峰市進行了試驗示范,今年的推廣應用面積達56000余畝。研究顯示,通過相應種植技術與播種機具的協同應用,地膜用量減少20%以上,作業效率提高15%以上,殘膜回收率87%以上。”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保護性農業創新團隊成員張向前說。

  農機研發智能化升級的同時,農機服務更加多元化、專業化。目前,全區農機服務組織達到4515個,其中農機專業合作組織達到3214個。擁有農機原值100萬元以上服務組織達到1712個、農機大戶總數11萬戶。

  同時,內蒙古著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農機安全保障體系。各級農牧部門重點對接糧食主產旗縣需求,主動溝通各級農廣校、農口各類培訓單位,將農機安全和惠農政策納入培訓內容,加大指導服務力度。

  今年春耕備耕期間,全區各級農機管理、農機監理和技術推廣部門組成93個技術服務組深入基層開展服務,大力宣傳農機惠農政策,扎實開展指導服務工作。

  據了解,下一步,內蒙古將加快推進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大力推動老舊農機報廢及更新換代,進一步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逐步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農機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推進農機裝備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有力農機裝備支撐。(記者 韓雪茹)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