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機遇 共同發展”中蒙媒體湖北內蒙古行聯合採訪活動近日舉行——
“讓這份山水相鄰之情歷久彌新”(環球熱點)

![]() |
蒙古國記者在湖北赤壁羊樓洞參觀。 |
![]() |
蒙古國記者在湖北赤壁羊樓洞穿著中國傳統服飾。 |
![]() |
蒙古國記者在武漢體驗空軌列車。 |
“此次旅程,我們收獲了豐富的報道素材,也深感自身承載著連接兩國民心的責任與期待。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這份山水相鄰之情歷久彌新。”在湖北武漢,蒙古國《每日報》記者巴特套格陶說。
近日,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中國駐蒙古國大使館和蒙古國記者協會共同主辦,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承辦,湖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協辦的“共享機遇 共同發展”中蒙媒體湖北內蒙古行聯合採訪活動在湖北武漢落下帷幕。在為期一周的採訪活動中,中蒙40余名記者,圍繞湖北文化保護和傳承、交通設施建設、科技創新發展等內容進行採訪,用手中的筆和相機,記錄著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景象。
“在這裡,我觸摸到中華文明的厚重”
採訪期間,中國的文化保護和傳承,令蒙古國記者印象深刻。
在湖北赤壁羊樓洞,蒙古國記者先后參觀羊樓洞明清石板街、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傳承館、中國青磚茶博物館等地,走在古色古香的老街,觸摸斑駁的石牆,撐起油紙傘,品味青磚茶,蒙古國媒體記者對羊樓洞連連贊嘆。
羊樓洞是湖北省赤壁市“六大古鎮”之一,作為青磚茶的原產地,其生產歷史已逾200年。明清時期,羊樓洞就匯聚了200多家中外茶商,成為附近茶葉集散、加工的主要地區。在這裡加工好的青磚茶經長江水路運到漢口,再轉入漢江至襄陽上岸,由陸上茶道運往蒙古國和歐洲等國。
近年來,赤壁市持續擦亮“萬裡茶道”名片,成立萬裡茶道申遺工作領導小組,設立羊樓洞文化旅游區管理委員會,推進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
在採訪過程中,蒙古國阿蘇達拉網站記者恩赫阿木古楞特意換上中國瑤族的傳統服飾,穿梭於古街古巷,不時停下來打卡拍照,沉浸式體驗了中國的歷史文化。“看到這裡的茶文化保留得這麼好,我覺得很令人敬佩。”恩赫阿木古楞說。
古代,萬裡茶道讓中國和蒙古國緊密相連,通過茶葉,人們加強了彼此的交流和聯系﹔當下,中國和蒙古國正在加快提升互聯互通水平,在湖北一直流傳著“羊來茶往”的佳話。
2020年初,蒙古國向中國贈送3萬隻羊,同年12月,湖北省向蒙古國捐贈抗疫物資和1.5萬份“川”字青磚茶。當提起這個故事,此次採訪的蒙古國記者們表示,這段佳話必將為兩國未來的友誼及各項事業合作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他們願意將這段佳話續寫下去。
在武漢黃鶴樓,蒙古國記者們站在第五層的壁畫前,久久不願離開。這幅畫以《江天浩瀚》為主題的壁畫,面積約100平方米,共10幅,呈現出波瀾壯闊的長江景色。“來到黃鶴樓,我被這裡保存的古建筑所震撼。”蒙古國滿達網站記者朱拉扎亞感嘆。
蒙古國記者們憑欄遠望,滾滾長江上千帆競發,高鐵與公路並行的武漢長江大橋上車水馬龍。蒙古國《世紀報》記者濱巴哈基德感嘆:“在這裡,我觸摸到中華文明的厚重。”
“中國的交通設施如此發達,令人驚艷,真心為中國的基建水平點贊”
交通是興國之要、強國之基。在湖北採訪期間,蒙古國記者們對這裡發達的“公、鐵、水、空”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嘖嘖稱贊。
在湖北鄂州花湖機場,湖北國際物流機場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熱情地向蒙古國記者們介紹了這座亞洲最大的專業貨運機場:鄂州花湖機場開通貨運航線102條,其中國內貨運航線58條,國際貨運航線44條,通達亞洲國家15個、歐洲國家10個、美洲國家4個、非洲國家1個。2024年,這裡的貨郵吞吐量達86.5萬噸。
依托花湖國際機場,鄂州市跨境電商產業高速發展。2024年,鄂州市跨境電商進出口突破6億元,同比增長566%。在中國(鄂州)跨境電商產業園,蒙古國記者們參觀了產業園區規劃建設和跨境電商直播情況,了解這裡在金融創新、孵化指導、人才引育等方面對跨境電商的支持政策。“臨空經濟區發布12條跨境電商支持政策,現在這裡已有70多家企業入駐,一天進口的貨物銷售額最高可達200萬元。”中國(鄂州)跨境電商產業園負責人畢微介紹。
“我看到機場有自己的貨運和銷售系統,這種貨運物流和銷售一體化的發展模式讓我覺得十分新穎。”蒙古國額日格勒特網站記者濱巴蘇榮說,她計劃通過文字和視頻等多媒體的方式,向蒙古國的讀者們介紹好這個機場。
在湖北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蒙古國記者們乘坐著“光谷光子號”懸挂式空中軌道列車,欣賞了武漢光谷的美景。工作人員向蒙古國記者介紹,這條線路全長約10.5公裡,設站6座,推出了單次票、日票、月票等不同形式的車票,價格在30元至120元之間。
“除了用作觀光,這條軌道列車能切實緩解交通擁堵的問題嗎?”
面對蒙古國記者的提問,工作人員介紹,這條空中軌道列車有獨立路權,在人流量多的時候,每3分鐘左右就會開行一列,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附近居民出行問題。
“中國的交通設施如此發達,令人驚艷,真心為中國的基建水平點贊。”蒙古國國家公眾廣播台記者寶勒日說。
“這裡的科技發展水平之高,讓我感到非常震撼和神奇”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湖北科教人才優勢突出、科技創新能力較強。近年來,湖北不斷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主動融入全國創新鏈,努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給蒙古國記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湖北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神農、勞動者、天問等人形機器人令蒙古國記者感到深深震撼。人形機器人在超市、餐廳、住宅、工廠、實驗室等14個細分場景進行訓練。每次訓練后,工作人員都會對人形機器人的各項數據進行採集、審核、標注,並在數據採集場形成真機採集數據。
工作人員介紹,數據採集場正式運營后,可年產百萬條數據,接下來還將面向更多整機企業開放,為其他人形機器人研發提供驗証服務,助力湖北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
在人形機器人場景化應用,蒙古國TV9電視台的記者哈柳恩與人形機器人進行了一場對弈。“這裡的科技發展水平之高,讓我感到非常震撼和神奇。”哈柳恩說。
在嵐圖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蒙古國記者們對湖北的新能源汽車發展贊不絕口。在嵐圖知音純電動車旁,蒙古國記者提問:“它的純電動車型續航時間有多長?”
“這是我們最新量產的純電動汽車,它可以實現充電15分鐘,續航515公裡。”
聽到這個回答,不少蒙古國記者露出驚訝的表情,隨即在筆記本上記了下來。“現在各國人民都越來越重視環保,嵐圖汽車的快速充電和超長續航能力讓我感到震驚。我相信將來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銷量會越來越高。”來自蒙古馬斯網站的記者南丁格爾德尼說。
嵐圖汽車總裝車間裡,充滿現代感的自動化生產線前,蒙古國記者們從不同角度不停地拍照、攝影,興致盎然。最讓蒙古國記者們興奮的是嵐圖汽車試乘體驗環節。在公司的試車場裡,蒙古國記者們先后坐上不同車型,隨試車員在試車場上縱橫馳騁。
來自蒙古圖日勒格網站的攝影記者烏力吉賽汗連續體驗了兩款車型。“我開了16年車,這次試駕體驗和平時駕駛完全不一樣,這幾輛車提速非常快,真是太震撼了。”烏力吉賽汗說。
行程結束時,蒙古國記者協會副主席孟赫巴特爾表示:“中蒙兩國人文相近、產業相通。我們媒體人就是構筑兩國友誼的橋梁,要把生動的武漢故事、中國故事帶到蒙古,也讓中國人民看見一個真實、立體的蒙古。願交流長存,友誼常青!”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7月01日 第 1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