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包頭

稀土高新區:美景就是“錢”景

2025年06月27日09:08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六月,置身綿延百裡的黃河景觀大道——包頭稀土高新區段,俯瞰錯落有致、古香古色的街巷,觀沿黃美景、看游人如織,感受“天下黃河第一村”激蕩著的熱辣滾燙。

  從靠水吃水的漁村經濟到零星自發經營的農家樂,再到農文旅融合的產業振興,在包頭全力打造“天下黃河第一村”的生動實踐中,黃河岸邊正在悄然蝶變。

  “曾經的畫匠營子村土房低矮,道路泥濘,村民守著黃河卻只能種地打魚。村裡雖有‘王三魚館’這樣的老字號,但是難以形成規模,鄉村經濟發展很難找到出路。”稀土高新區萬水泉鎮黨委書記石磊感慨道。

  如何破局,讓黃河文化“活”起來,帶動一方經濟發展?

  萬水泉鎮以黨建為引領,成立了鄉村振興“一線施工隊”,推行幾級書記直接抓、兩委成員精准抓、各方協調共同抓,依托黃河萬水泉段由西向東穿境而過的14.7公裡河岸線,通過對黃河文化IP的全新打造,為沿黃鄉村文旅發展創造新的品牌價值。

  據了解,萬水泉鎮東鄰二道沙河與南海濕地、南鄰黃河,擁有水域面積近5平方公裡的小白河、近3平方公裡的畫匠營子水源地,濕地面積約12 平方公裡。這裡有著70余年的漁業養殖史,魚塘養殖面積近480畝,很多“以魚為生”的漁民在小白河經營起特色魚館,興起了獨具特色的餐飲文化,“水好”“魚好”的局面正在助推萬水泉漁業的高質量發展。

  每年陽春三月開始,黃河岸邊早早便熱鬧起來。觀黃河流凌,品開河魚宴,位於黃河風情園和畫匠營子黃河大集內的40余家魚館火熱開啟“備戰”模式,迫不及待地迎接各地游客。

  立足沿黃發展優勢,以全域全季全業理念為引領,去年,總佔地面積2000余畝,集休閑、娛樂、住宿、餐飲於一體的綜合性旅游景區——黃河大集在萬水泉鎮畫匠營子村落成。近距離打卡黃河美景,沉浸式體驗黃河文化,萬水泉鎮借力“黃河大集”品牌影響力,有效盤活了鄉村農業種植資源、旅游資源和文化資源,逐步形成“種、養、銷、旅游觀光”產業鏈,帶動村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實現“有中升優”,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我們圍繞一產抓流通、二產抓就業、三產抓增收,2024年新增了青格爾塔拉蒙古大營等7家農文旅項目,打造了鄉村休閑旅游、紅色旅游、工業旅游等精品線路,形成‘化點為星、串星成鏈、鏈方成片’的文旅產業格局,沿線串聯黃河濕地博物館、昭君湖、黃河大集、黃河風情園、哈哈樂、紅圃庄園、興豐度假村等,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徑。”石磊表示。

  已創立38年的哈哈樂庄園可摘果、露營、燒烤,品農家美味牛大骨、農家雞。紅圃庄園以“一把鹽烤全羊,不刷醬不注水,不好吃不要錢……”而聞名。興豐度假村建立了集蔬菜加工配送、瓜果種植、珍禽養殖、水產養殖為主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可提供會議接待、技術培訓、農業觀光、休閑度假、旅游接待、餐飲住宿、垂釣、體育健身於一體的一條龍服務。目前,萬水泉鎮已集聚40余家規模大小不等的農家樂休閑餐飲企業以及131家工業企業,村內16歲至60歲勞動力50%實現就地就業。

  與此同時,萬水泉鎮黨委領辦“星鏈計劃”集體產業,紅學、農旅、文創等多元化業態產業帶動“民宿經濟”“研學經濟”“露營經濟”等繁榮發展,有效帶動了村民增收。

  一場場活動,一次次創新,黃河美景變鄉村“錢”景,鄉親們的腰包鼓了,鄉村振興的路越走越寬,萬水泉從默默無聞的沿黃小鎮,加速蛻變成為包頭文旅新地標。(記者 劉向平 通訊員 賈婷婷)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