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海:精打細算用好每滴水 開源節流做活水文章

濱河新區風景宜人。高瑞鵬 攝
工業企業節水裝置。郝飚 攝
海南區農牧水務局進社區宣傳節約用水。 劉正陽 攝
烏海市水務局工作人員在水資源管理系統上查看節水情況。郝飚 攝
自治區首個節水產業聯盟在烏海市成立。 郝飚 攝
龍游灣國家濕地公園。郝鑫 攝
“像管錢一樣管水”的理念推動水資源動態精細化管理,從工業、農業、生活、生態等各領域加大節約用水力度,推動水權市場化交易,讓有限的水資源活起來動起來……近年來,烏海市全方位貫徹“四水四定”,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堅持開源、節流、挖潛、布水網、建機制,全力讓每一滴水發揮最大效益。如今,烏海市所轄三區全部建成了縣域節水型社會,獲評自治區級節水型企業7家、園區1家。全市工農業節水量991萬立方米,萬元GDP用水量38.18立方米,遠低於自治區總體水平,烏海市成為水資源高效利用“優等生”。
聚焦“四水四定” 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
5月13日,在烏海市節水產業聯盟暨節水產業創新中心成立大會上,自治區首個節水產業聯盟宣告成立。
烏海市節水產業聯盟在烏海市水務局指導下,由內蒙古達智集運科技有限公司發起成立。該聯盟由水利部牧區水利科學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節水創新中心、烏海職業技術學院以及北京聯發邁通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單位提供技術支持,同時吸納34家節水經驗豐富的用水大戶企業參與。
據了解,烏海市節水產業聯盟今后將整合烏海市節水產業資源,搭建節水企業與用水企業之間的合作平台,推動節水龍頭企業、節水科研機構、上下游配套企業抱團發展,共同開展節水技術研發、裝備制造、智慧管理等工作,實現統一規劃、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共贏,促進節水產業高質量發展。
三大沙漠交匯處的烏海市終年干旱少雨,人均水資源量不足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20%,水資源匱乏一直是制約烏海市發展的絆腳石。
如何突破水資源制約瓶頸,實現更高質量發展?面對水資源有限的客觀條件,節水增效是關鍵突破口。
多年來,為持續推動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烏海市率先在自治區印發“四水四定”實施意見,開展深度節水控水行動。發布自治區首部《烏海市水資源(2020—2022年)》白皮書,創新實行水資源“預算+計劃+定額”的“3+”管理模式,制定《烏海市水權交易實施辦法》《烏海市農業水價超定額累進加價管理辦法》《烏海市節約用水獎勵辦法》,為水資源利用效率、效益雙提升提供了制度保障﹔頒布《烏海市節約用水條例》,為推進全過程、全鏈條、全要素節水提供法治保障。
2022年,烏海市率先在全國開始水預算管理探索,借鑒財政零基預算管理模式,樹立“像管錢一樣管水”的理念,制定《烏海市水資源預算管理實施方案》,按照“先預算、后用水、無預算、禁用水”的基本原則,對配置水量細化分解、逐月調度、動態調整,將節余的水指標納入市場化配置,鼓勵進行水權流轉,推動實現水資源動態精細化管理。
作為一座工業城市,烏海市工業用水在總用水量中佔比較高。為推動工業節水減排,該市完善市、區兩級取用水管控體系,強化“審、批、取、供、用、節、排”全過程管理,要求新上工業項目全部達到領跑定額標准。
為全面促進農業節水增效,烏海市深化農業水價改革,將農業水權分解到地到戶,完善農業用水計量設施,發展高效農業節水灌溉。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04,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此外,烏海市大力開展城鎮節水降損,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老舊小區供水管網改造107公裡,管網漏損率為8.69%,累計創建節水型學校、醫院、企業等65家。烏海市被評為自治區節水型城市。
堅持改革思維 讓每一滴水發揮最大效益
1月15日,烏海市海南區首單“水權貸”落地簽約。
在簽約儀式上,烏海銀行海南支行與烏海市巴音陶亥滴瀝幫烏素隆昌煤礦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廣遠集團寶成煤業有限公司共同簽訂了“水權貸”協議,兩家企業通過質押黃河水水權6萬立方米共貸款500萬元。
作為企業以所擁有的取水權或水權交易鑒証書為質押向銀行申請貸款的一種新型綠色金融產品,“水權貸”實現了水生態產品價值可量化、可變現。目前,“水權貸”已幫助烏海市多家企業解決了融資難題。
盤活水資源,還需激活水市場。近年來,烏海市通過市場“無形之手”,促進水資源從“閑置”向“增值”流動,加快推進水權交易市場化。
烏海市一方面持續推進跨區域水權交易,累計購入巴彥淖爾市外調水指標5545萬立方米,有效解決90余戶工業企業用水問題﹔另一方面積極探索“以工補農,以農哺工”交易模式,鼓勵工業企業對農業灌溉項目進行節水技術改造,引入社會資本實施水源、輸水、田間等節水工程建設,節約水量通過水權轉讓方式用於工業生產,形成工農互促融合發展新模式。該市還探索跨省區水權交易,與山西省、四川省等地區就相關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並聯合探索新路徑、新模式。
同時,烏海市積極實施烏海數字孿生水利(一期)項目,構建全域水資源網狀管理體系。縱向實現“市水務局—區水務局—工業園區—取用水戶”逐級管理、多級應用的管理鏈條,橫向實現區域、水源、行業、用途之間的同比、環比分析研究,精准精細化3+X業務管理,智能化開展水權交易,為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提供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保障。
節流用好每一滴水的同時,烏海市還通過挖潛的方式不斷破解城市缺水之憂。
烏海市將再生水、礦井水、苦咸水、微咸水、積蓄雨水等非常規水源納入區域水資源統一配置,打造“工業第二水源”。在實施巴音陶亥苦咸水資源、烏蘭淖爾微咸水資源化利用項目,挖掘非常規水資源近2000萬立方米的同時,推進全市21處礦井水收集利用,不斷完善城區和工業園區輸配管網和設施,補齊城市“毛細血管”,杜絕水資源的跑冒滴漏。
烏海市還積極構建“三區一園多點”的再生水利用布局,推動全市6座污水處理廠提質擴能,暢通輸配管線,建設“污水處理廠+企業”的一點對多點再生水回用系統,進一步擴大再生水輻射和覆蓋范圍。2022年至2024年間,年均再生水利用量超過2600萬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超過90%,為全市重點項目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水資源支撐。
促進水資源高效利用,離不開節水產業。烏海市把發展節水產業作為節水工作的重要抓手大力推進,在全國率先印發實施《烏海市節水產業發展規劃(2024—2030年)》,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創新為動力、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節水產業發展格局,把節水產業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大力推廣濃水分鹽蒸發零排放、冷凝水回收利用、干濕聯合閉式涼水塔、循環水消霧設施等先進節水技術、工藝、裝備,形成節水產業化發展態勢。積極培育節水技術服務企業,將E-pack綠色脫鹽技術“用水費用托管型”合同節水模式在全市企業間推廣,共同探索形成黃河流域缺水城市可復制、可推廣的節水產業模式。
通過一系列的開源節流,烏海市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交出亮眼答卷:2022年,烏海市入選全國首批78個再生水試點城市﹔2023年,獲評典型地區再生水利用配置試點中期評估優秀城市,位列全國第六﹔2024年,入選全國6個水預算管理市域試點地區,水預算管理案例獲評全國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2025年3月22日,2024年中國節水十大經典案例發布,烏海市《加強多水源統一配置 實施水預算管理》案例成功入選,是內蒙古唯一入選案例。(郝飚、李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