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四位一體項目化培訓模式
錫林郭勒盟:“技能照亮前程”促農牧民就業增收

“民族飾品做好了就能被企業回購。在今天的技能培訓課上,我又學會了一些新花樣。賺錢顧家兩不誤,日子越來越好!”在錫林浩特市舉辦的民族飾品制作培訓課上,全職媽媽趙春暉在接受採訪時難掩內心的喜悅。她的經歷,正是錫林郭勒盟“技能照亮前程”行動惠及萬千群眾的生動縮影。
就業是民生之本,技能是就業之基。錫林郭勒盟錨定群眾就業需求,從培訓模式創新破局,深入推進“技能照亮前程”培訓行動。
錫林浩特市率先將職業技能培訓從傳統機構延伸至零工市場與社區,職業培訓學校在居民集中地設點教學,實現“家門口學技能”。更具特色的是,當地建立“培訓+回購”機制,手工藝品學員的作品由企業統一回收,讓培訓成果直接轉化為勞動報酬,真正打通從培訓到就業的“最后一公裡”。
為了擴大培訓覆蓋面,錫林郭勒盟緊跟數字化浪潮。依托官方微信公眾平台,開展技能培訓直播教學。職業培訓學校教師化身“主播”,在線講解育嬰、保健按摩、民族手工藝品制作等實用技能,讓農牧民、失業人員等群體足不出戶就能獲取知識。
數據見証成效。截至5月底,該盟已累計開展技能培訓5092人次,完成全年任務目標的74.88%。其中,農牧民技能培訓3402人次,完成全年任務目標的89.52%,提前完成階段性任務,位居全區前列﹔高技能人才培訓新增903人次,完成全年任務目標的62.28%。
亮眼數據背后,是科學規劃與精准施策的協同發力。
深挖地域特色,培育多元動能。依托豐富的非遺資源,錫林郭勒盟創新推出“培訓+非遺傳承”模式。東烏旗、正藍旗等地以民族服裝制作、特色食品加工、毛氈手工制品等非遺項目為載體,邀請非遺傳承人授課,並融入市場運營、品牌打造課程,讓傳統技藝煥發新活力,既傳承文化根脈,又創造就業機會。蘇尼特左旗則立足自身優勢,培育“草原星推官”,通過電商技能培訓,推動當地文旅產業與特色農產品銷售,帶動農牧民就業創業。
強化實踐是提升培訓實效的關鍵。錫林郭勒盟已建成23個就業技能實訓基地與2個公共實訓基地,並緊密對接產業發展需求,為學員提供實操平台。自2023年以來,眾多農牧民通過實訓基地提升技能,實現從“紙上談兵”到“實戰能手”的跨越。
“我們將持續深化‘技能照亮前程’行動,構建‘崗位需求+技能培訓+技能評價+就業服務’四位一體項目化培訓模式,推行‘培訓—考証—推薦就業’一站式服務,不斷優化‘培訓+就業’服務鏈條。”錫林郭勒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照日格說。
以技能為筆、以實干為墨,錫林郭勒盟正奮力書寫高質量就業與經濟發展新篇章。(記者 張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