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包頭市東河區:以“小陣地”托起“大幸福”

2025年06月20日14:48 |
小字號

午后陽光斜照進包頭市東河區南圪洞街道復聖元社區的區委小區黨群暖心活動室,悠揚的薩克斯聲與琴音交織,十余位居民正專注排練著曲目﹔棋牌區內,老人們圍坐桌前展開“楚漢之爭”,歡聲笑語此起彼伏。“以前這裡是個閑置庫房,經過改造后,現在成了大伙兒的第二個家!”老黨員李通輕撫嶄新的棋牌桌,眼含笑意。

這一幕,正是東河區以“小陣地”撬動基層治理“大民生”的生動縮影。2024年以來,東河區以“小陣地”為切口,通過盤活閑置資源,集中建成了一批小區黨群暖心活動室,將黨群服務精准嵌入居民生活,真正讓“家門口的溫暖”觸手可及。

從“廢棄角落”到“溫暖港灣”:小空間解決大難題

南圪洞街道復聖元社區是典型的老舊小區,曾因缺乏公共活動空間飽受詬病。居民張阿姨回憶:“過去小區大部分是涼房、違建房,我們只能在牆根或者馬路旁嘮嘮嗑,基本沒有活動的場地。”2024年初,南圪洞街道以“有解思維”破局,聯合駐區企業,對曾經的閑置庫房進行改造:加裝暖氣管道、粉刷牆面、鋪設地板、劃分功能區,僅用45天便煥然一新,80平方米的空間蛻變為集閱讀、棋牌、聲樂於一體的多功能室,同步配置飲水機、充電插座等便民設施。如今,這裡不僅是居民日常聚集地,更成為外賣小哥、快遞員歇腳的“紅色驛站”。

東河區的“空間革新”始於2024年一場覆蓋50個社區的“敲門行動”。調研顯示,居民對公共活動空間的需求十分迫切。為此,東河區將“變廢為寶”作為突破口,制定《小區黨群暖心活動室規范化建設實施方案》,明確“一室一策”原則,整合社區騰退用房、小區物業用房、廢舊車庫、集裝箱等閑置資源,因地制宜打造暖心活動室。改造過程中,區級相關部門聯動東華熱電、供水公司等企業,一攬子解決了供暖管道老化、供水系統堵塞等歷史問題。

截至目前,全區已建成80個暖心活動室,覆蓋12個街道49個社區,惠及79個小區居民。

從“單一功能”到“多元服務”:小平台承載大民生

空間盤活是基礎,服務升級則是關鍵。西腦包街道貴發社區小區黨群暖心活動室,曾是物業閑置的倉庫。改造后,這裡成了全年齡段居民的“打卡地”:上午,老人們揮毫潑墨,練習書法﹔下午,孩子們玩滑梯、讀繪本﹔傍晚棋局酣戰,喝彩聲不絕於耳。

更讓居民稱贊的是,活動室牆上貼著一張“幫辦代辦”事項清單—開具証明事項、代繳水電費、參保登記……“原本以為就是個活動場所,沒想到還能辦業務!”剛咨詢完辦理醫保手續的王大爺豎起大拇指。

東河區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構建“全齡友好型”綜合服務體。在硬件升級方面,開辟書畫室、舞蹈室等豐富的功能空間,配備棋牌桌、乒乓球桌等設備,為居民提供棋牌娛樂、聲樂舞蹈排練、書畫練習等服務。聚焦“銀發關懷”,聯合衛生服務中心、診所、藥店定期開展健康義診、用藥指導及中醫理療服務,並引入平價縫補、理發、維修、家政等便民服務。針對兒童成長需求,配置適齡玩具、繪本圖書及安全滑梯,實現“幼有所樂”。著眼新業態群體,沿街活動室變身“紅色驛站”,配備醫藥箱、雨傘、充電寶等設施,為新就業群體提供暖心服務。截至目前,暖心活動室已累計服務超10萬人次。

從“政府主導”到“全民共治”:小支點激發大能量

在河東街道鼎太風華小區黨群暖心活動室,退休熱心居民李國元有個新身份——黨群暖心活動室“銀發管家”。每天清晨,他都會提前到崗擦拭桌椅、整理書報、檢查設施。“大伙兒信任我,我也得對得起這份責任!”李老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居民心聲:添置象棋、更新報紙、延長開放時間……

如今,像李老這樣的“銀發管家”在東河區已有百余人。他們不僅是活動室的管理者,更是民情收集員。通過“流動議事”“群眾說事”,推動解決小區停車難、樓道照明不足等治理難題350余件。

從“政府兜底”到“人人參與”,東河區通過創新機制激發了基層治理內生動力,讓“小陣地”真正成為凝聚民心的“強磁場”。搭建議事協商平台,依托暖心活動室建立“居民說事會+流動議事廳”雙軌機制,聚焦綠化提升、停車優化等民生議題開展民主協商,累計收集合理化建議230余條,合力破解社區治理難題。構建“自治+共管”機制,制定《暖心活動室管理制度》,推行“輪值管家”模式,由居民代表組成自治小組,全天候保持服務設施擺放整齊、環境衛生整潔有序。創新彈性服務機制,針對不同居民需求,建立“預約+延時開放”制度,滿足居民全時段活動需求,讓便民不打烊。

從空間破舊到功能多元,從單向供給到協同共治,這些散落在街巷裡的暖心活動室,用一次次暖心服務、一場場居民議事,書寫著“以小見大”的治理文章。未來,東河區將繼續以“小切口”推動“大治理”,讓更多“小而美”的基層治理故事在街頭巷尾生根發芽,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鮮活范本。(吳濤)

來源:東河區委宣傳部

(責編:苗陽、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