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興 安 盟

超75%財政支出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紅利

興安盟突泉縣“團結花”結出“幸福果”

2025年06月17日08:50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夜幕初垂,悠揚的馬頭琴聲從興安盟突泉縣烏蘭牧騎排練大廳飄出,20多名學員在烏蘭牧騎隊員楊田虎的指導下認真練習,這是當地“石榴籽馬頭琴公益課堂”的日常場景。

  “在課堂上,我們不僅要帶領學員們進行基本的音階、識譜、節奏練習,還要讓大家深切感受傳統樂器的魅力。”楊田虎說,“石榴籽馬頭琴公益課堂”通過創新教學方式,已幫助近百名各族學員習得馬頭琴演奏技藝,成為中華文化浸潤各族群眾心靈的鮮活注腳。

  在突泉縣,民族團結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感受得到的溫情。自開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創建工作以來,突泉縣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增進民生福祉為出發點,不斷滿足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我們與科右中旗代欽塔拉蘇木代欽塔拉嘎查毗鄰,兩地村民常來常往、親如一家。”近日,在全區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會環境現場會上,突泉縣突泉鎮柳河村黨支部書記田成林圍繞“柳河互嵌模式”,分享了該村在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社會治理等領域與毗鄰村深度互嵌的實踐經驗。

  近年來,突泉縣扎實推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五個一”群眾工作法,每個季度都要開展特色主題活動。拓展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與佛山市南海區、揭陽市揭西縣建立了高質量發展伙伴城市戰略合作關系﹔與赤峰市紅山區、敖漢旗及通遼市庫倫旗簽訂跨區域促進民族團結協作框架協議,縣內48個村和毗鄰旗縣嘎查村聯創共建友好村,縣內188個村互嵌共融,結為共建村。深入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打造“同心互嵌”共創之旅、“山水福地”幸福之旅等5條旅游線路。實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組織120批次各族青少年赴北京、廣西等地研學,在共學共進中厚植家國情懷。

  走進興安盟首家數字文化沉浸式體驗館——“醴泉故事 突泉手創”突泉縣民俗非遺體驗館,農耕、民俗等展品一應俱全,一個個老物件、一段段生活情景生動再現,盡展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突泉縣緊緊抓住對中華文化認同這個民族團結的“根”和“魂”,為民族團結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依托“小石榴籽”社團,開展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助教助學等實踐活動200余場次,參與青少年4萬余人次,推動各族學生以語言相通促進心靈相通、命運相通。

  文明村鎮、文明家庭、文明校園等各類基層文明創建活動也碩果累累。2017年,突泉縣榮獲“自治區文明城市”稱號,並連續3次通過自治區文明城市復查驗收。截至目前,突泉縣共創建四級文明村鎮135個、文明單位91家。

  在突泉康養中心,96歲的孫玉梅老人和老朋友們齊聚活動室,跟隨工作人員的動作,進行著日常鍛煉。“這裡醫養結合,各族老人其樂融融。”突泉康養中心副院長趙澤華說。近年來,突泉縣推進基層養老服務陣地建設,目前已建設了8個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64個村級養老服務站,致力於解決老年人所急所需的問題。

  多年來,突泉縣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做好民族團結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財政支出的75%以上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讓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針對群眾關心的上學、看病、就業等問題,突泉縣改善了26所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並招聘了443名教師、新建了5所幼兒園﹔建設中醫院新址,獲評自治區第一批健康促進縣﹔打造突泉焊工、突泉家政等勞務品牌,城鎮新增就業4555人,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初夏的東風林場,600畝文冠果基地滿目青翠,靜待豐收盛景。近年來,突泉縣把民族團結進步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工作中,圍繞特色農業、生態建設、休閑旅游等打造現代產業高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不斷彰顯民族團結進步成效。

  2024年,突泉縣成功創建國家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區,實現了全區國家級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區零的突破。深入挖掘“一山兩湖兩園四館”等旅游資源,構建“農文旅商智”融合發展新局面。

  與此同時,自2021年以來,突泉縣積極爭取國家、自治區級少數民族發展資金3307萬元,並將其全部投入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和環境衛生整治中,共涉及9個鄉鎮145個村,10萬余人從中受益。

  “這是我用積分兌換的洗衣粉和衛生紙。參與村務不僅能領積分,還能用積分兌換生活用品,真好。”在突泉縣東杜爾基鎮明星村的“明星·家”主題積分超市,村民牛煥春高興地展示著兌換的物品。這種“黨建+積分”治理模式,讓村規民約從牆上“走”進各族群眾心裡。

  突泉縣把民族事務納入“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探索推廣司法所、派出所、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所、人民法庭“四所一庭”協作聯動機制,激活民族事務治理新動能,成功創建國家信訪工作示范縣。

  同時,該縣積極探索構建數字鄉村治理體系,開展各類矛盾糾紛排查,收集各族群眾建議訴求,實現民族事務治理“耳聰目明”。

  今日的突泉縣,小到一名群眾、一個家庭,大到一個村庄、一個鄉鎮,都沐浴在互幫互助、相親相愛的陽光雨露下,各族群眾心手相牽、精神相依,共同奏響一曲“石榴花開滿枝頭、和美突泉煥新顏”的時代贊歌。(記者 高敏娜)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