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源西洋河 一衣帶水京蒙情

每到仲夏時節,當你走進烏蘭察布市興和縣蘇木山林場,立刻會被滿眼的綠色、新鮮的空氣所吸引,沿林間木道拾級而上,隻見落葉鬆、油鬆、雲杉、天然白樺蒼勁挺拔,聳立雲霄,棧道下一條清澈的小溪歡快地流淌著。
行走800米處,有名的“冰凌溝”闖入眼帘,約1米厚的冰層堵滿溝壑。想不到,盛夏季節這裡卻是幽靜清涼的世界,潺潺山泉流經此處,冰凌溝終年不化,耳邊不時傳來流水聲和鳥鳴聲。這裡就是北京母親河永定河的源頭——洋河三條水系之一西洋河的發源地。
從草原、平原的地緣連接到如今的京蒙協作,一衣帶水的永定河見証了京蒙情、兄弟情。
發源於烏蘭察布的洋河是永定河源頭之一
永定河貫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和天津5個省區市, 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其上游分南北兩大支流,北支為洋河,發源於內蒙古興和縣境內,有東、南、西洋河3條水系分布,所形成的河流,在河北省懷安縣匯入洋河,又與桑干河匯流官廳水庫形成永定河,不僅滋養著沿岸的生態,更成為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天然紐帶。
“雞鳴三省”的興和縣,由於受“多”字型地質構造影響,水系與地形和降水條件密切相關。興和縣平均海拔1200米以上,南部地勢較高,海拔為2000米左右,為中低山及丘陵地區,有利於地下水的交替循環。全縣有流域面積3518平方公裡,其中屬於永定河流域面積有2662平方公裡,縣內歸屬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的9條河流合計268千米,其中東洋河87.5千米,西洋河29.4千米、南洋河9千米﹔該縣每年為永定河生態補水約2000萬立方米,補水量為永定河全線通水生態補水量的1/5左右。
據悉,興和縣境內有23個湖泊、20處泉水以及9座水庫,其中洋河流域共涉及大中型水庫3座:友誼水庫、皂火口水庫、七家營水庫。建於1958年的友誼水庫,更是見証了興和縣人民為永定河作出的貢獻。為了明確管理職責,國務院規定,水面使用管理由興和縣農牧業科技局水產辦負責﹔水權管理由張家口市友誼水庫事務中心負責。
“洋河作為永定河的源頭之一,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水量特別充沛。”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教授、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會會長譚杰介紹道,“內蒙古湖泊資源豐富,這些湖泊有著天然的蓄水池作用,同時,內蒙古境內山體保存完好,生態整體性、垂直分布特征顯著,像蘇木山其植被涵養水源的能力特別強,這不僅為洋河提供了優質補給,更為永定河流域生態系統的穩定運行提供了重要支撐。”
從20世紀50年代起,興和縣全力筑牢永定河上游生態屏障,全面整治河道“清四亂”問題。如今,不斷推進“河長制”工作,實現“河常制、河長治”﹔為落實跨界河流主體責任,進一步加強永定河上游水資源管理,簽訂了《張家口市、大同市、烏蘭察布市跨區域聯防聯控合作機制》。多年來,該縣投入資金1億多元,開展各類治理項目14個。
“300萬年前,北京城是一個深300米的坑,從高原地區流下來的泥沙鋪就了北京平原。建設整個北京城的大量的木材、石料都是通過上游獲取的。從供給來說,永定河上游歷來給北京供給糧食、馬匹、牛羊等豐富的物資,所以永定河上游對北京的貢獻非常大。”譚杰介紹道。
北京永定河研究會理事、北京史地民俗學會會員尤書英所著新書《永定河史話》中也提到:“永定河是北京的母親河。她不僅造就了北京平原,參與了北京市建設,豐富了北京的居民生活,還孕育了北京的都市文化。她流經晉、蒙、冀、京、津5個省區市,其流域文化源遠流長、積澱深厚、內涵豐富、精彩大氣。”
北京市和烏蘭察布市深化協作成效顯著
1996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開展東西扶貧協作的重大決策,決定北京對口幫扶內蒙古的貧困旗縣,京蒙兩地建立了對口幫扶關系。2020年3月,經過專項核查評估、公示等程序, 內蒙古所有國貧旗縣全部“摘帽”﹔2021年北京市調整優化幫扶關系,出台了《關於堅持和完善東西部協作機制的意見》,根據意見,北京市7個區幫扶烏蘭察布市8個脫貧旗縣,堅持以發展促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
在黨中央指導下,在京蒙兩地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如今京蒙協作進行得如火如荼,協作中實施的各個項目碩果累累,激發了內生動力、優化了經濟結構、提升了產業競爭力……
借力北京首都優勢,烏蘭察布市打出“北京向西一步,就是烏蘭察布”的對外宣傳口號,這向西一步,是近鄰友鄰,更是廣闊的市場。
6月13日上午9時,位於興和縣的察爾湖開發有限公司蔬菜包裝車間異常繁忙,已裝好白菜、生菜、茼蒿、小蔥、尖椒等蔬菜的紙箱整齊擺放,即將發往北京。
內蒙古察爾湖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學剛說:“我們每天平均向200-300個北京客戶配送蔬菜、肉食、蛋,運一趟大約1000斤,全年往北京配送的蔬菜、農畜產品可達8萬噸。”
無獨有偶,這幾天,商都縣七台鎮喇嘛板村的脫貧戶范海,每天天不亮就開始“巡視”他的6個種薯大棚,看著每個大棚種薯苗根粗苗壯,眉眼裡都透著笑意。他說:“我從2021年開始種植馬鈴薯,一個大棚能收入2.2萬元左右。今年還是種了一個大棚,又給希森公司管理了5個大棚,每個大棚能掙管理費3000元。我現在的日子,全靠這‘小土豆’。”
喇嘛板村充分借助種薯企業希森集團的優勢,採取“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訂單種植模式與希森集團開展合作,開展希森6號馬鈴薯原原種繁育。目前,不僅為該村村民帶來穩定收入,也為村集體經濟創收達27萬元,還帶動周邊村庄農戶季節性務工累計約200人,為務工人員每年創造收入約5000元。
小土豆大產業,“中國薯都”烏蘭察布市馬鈴薯產業聚集了37家加工企業(含國家級龍頭2家),開發135種產品,加工能力與創新水平全國領先。
還有烏蘭察布蘭格格酸奶、烏蘭察布燕麥片、烏蘭察布牛肉、烏蘭察布冷涼蔬菜、烏蘭察布馬鈴薯等品牌產品名揚天下。
據悉,“十四五”以來,北京市區兩級投入烏蘭察布市協作資金22.54億元,實施協作項目675個﹔引導北京百余家企業落地烏蘭察布市,實際投資91.7億元﹔北京市幫助烏蘭察布市各旗縣勞動力就業9.18萬人次,其中脫貧人口7.42萬人次﹔消費幫扶金額達132.4億元,突破百億元大關。
從人才資源、協作資金、社會資本幫扶到特色產業提升、產業集群打造、消費幫扶、助農增收等“四項行動”的有力推進,一衣帶水的京蒙兩地互惠互利,情更濃、路更寬!(記者 皇甫美鮮 海軍 馬旭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