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海“法治+誠信”雙引擎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近年來,烏海市認真落實全面依法治國方略,深入實施誠信建設工程,創新推出“法治+誠信”融合發展模式,既以法治強基固本,規范市場運行秩序﹔又以信用激勵賦能,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讓政策紅利真正惠及企業百姓,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前不久,在烏海市舉行的自治區首例首筆“電能通”貸款投放簽約儀式上,華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2家企業通過1.4億元“電能通”專項貸款完成電費繳納。
據介紹,“電能通”貸款是內蒙古電力集團烏海供電公司聯合蒙商銀行專為大中型企業量身打造的電費支付專項貸款產品。這種貸款以企業良好的信用記錄為核心依據,貸款資金由金融機構受托支付至供電部門專戶,供電部門根據企業實際用電量,按月核算扣除電費,實現貸款即繳費的快捷服務。
這種創新的金融服務模式,不僅切實解決了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更讓企業深刻認識到“信用有價、守信受益”,從而激發了企業主動守信的積極性,在全市范圍內形成了良好的誠信經營氛圍。
如今在烏海市,不僅有“電能通”貸款,“水權貸”等金融產品更是源源不斷為守信企業提供助力。這些產品通過將企業的信用狀況與融資服務挂鉤,讓守信企業能夠更便捷地獲得資金支持。
據烏海市誠信建設工程專項組辦公室副主任崔曉暉介紹,烏海市持續優化商務誠信建設“運行生態”,依托國家、自治區及市本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歸集的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按照不同的得分區間,對全市信用主體統一劃分為優(A)、良(B)、中(C)、差(D)四個等級。目前,全市6萬余戶存續企業及個體工商戶全部納入評價,實現評價結果每日動態更新。
在守信激勵方面,烏海市依托“信易貸”平台(烏海站)為企業開展融資服務,積極引導企業注冊、實名認証及授權査詢,引入金融機構,發布金融產品。目前,平台已入駐金融機構20個,發布金融產品85個,注冊企業及個體工商戶13431家,企業實名認証7014家,實現線上授信913筆,授信金額28億元。在失信懲戒方面,烏海市為市、區各部門開通信用綜合賬號752個,各部門可通過賬號在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查詢應用整合后的信用信息,對列入“黑名單”的企業不予審批或限制招投標報名,對“黑名單”企業限制資金爭取。為給失信企業“改過自新”的機會,該市積極推進信用修復工作,建立“全周期、全鏈條”信用修復服務體系,創新《行政處罰決定書》《信用修復告知書》“雙書同達”機制,既亮“紅牌”也指“出路”,讓企業在接受處罰時就能獲得“信用止損指南”。目前已修復2147條行政處罰,幫助1250家企業重塑信用,提振發展信心。
為維護司法公正,以公正促公信,烏海市檢察機關常態化開展“兩項監督”工作,堅決糾正應立不立、違法亂立等問題,著力提升執法司法規范化水平﹔公安機關則加大全流程執法巡查監督力度,精准分析、動態管控關鍵環節,累計下發執法巡查通報19期,保持重點執法環節項目零超期﹔法院系統持續開展重點領域執行攻堅行動,共執結涉企案件406件,執行到位金額2.34億元,有力保障了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烏海市還成立全區首家涉企民商事專業化法庭,樹立“調解優先、調判結合”司法理念,幫助企業化解矛盾糾紛,涉企民商事糾紛上訴率總體下降13.7%。打造“律師助企公益法律咨詢點”,開展民營企業“法治體檢”系列活動45場次,出具專業意見85條,審查合同60份,著力破解民營企業急難愁盼問題。
此外,烏海市在政務誠信建設方面持續發力,通過一系列舉措著力打造誠信政府。編制全市行政機關敗訴案件分析報告和敗訴案件情況通報,建立行政敗訴案件“一案一復盤”、典型案例“重點分析”機制,著力壓降行政訴訟“雙率”。創新建立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評價機制及應訴流程導圖,開展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評價55次,累計下發提示函91份,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保持100%。
政府辦事效率高不高,直接影響老百姓對政府的信任度。為此,烏海市在全區率先建成“一件事一次辦”掌端審批系統,實現了全流程掌上辦理。全市特色“一件事”審批時限壓減93%,累計辦件9162件,實現“一件事”從能辦向好辦易辦轉變。認真歸集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十公示”信息2.2萬余條,及時率、上報率、合規率均為100%。該市還創新建立合同備案審核機制,明確備案環節,嚴格審查細節,強化備案實效,政府合同實施全流程監管、前置審核把關,進一步筑牢誠信政府防護牆。目前審核備案政府合同46件,消除法律風險點170個,有效促進踐諾履約。(記者 郝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