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盟:以林長制助力實現綠富共贏

仲夏時節,漫步嶺上興安,滿目皆是醉人的綠意。6月9日,在興安盟突泉縣突泉鎮新生村,護林員們穿梭於山林之間,噴藥消殺、巡林護綠,忙碌的身影成為這片綠水青山間最美的風景。
作為突泉縣林長制的首個試點村,新生村創新成立了以村為單位的林長和村級網格長體系,將護林的責任細化到每一位村民,讓村民們紛紛化身為家鄉綠水青山的守護者。“管著這片山,看著它越來越綠,我心裡踏實。保護好青山綠水,就是為咱們老百姓作貢獻。”新生村護林員陳鳳華透露出對這份工作的執著與自豪。
不久前,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的2024年林長制督查考核結果中,興安盟成功獲評“2024年林長制激勵表揚市縣”。
林有人造、樹有人護、責任有人擔,這是興安盟林長制得以有效落實的關鍵所在。《興安盟林草長制工作要點》猶如一本精准的“操作手冊”,列出了31條具體細則,確保每一片森林都有明確的責任人。從2020年試點啟動到如今,興安盟各級林長已達1700多人,護林員超過萬人。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興安盟的森林覆蓋率從2021年的26.08%穩步提升至2024年的26.74%,為筑牢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提供了重要支撐。
在扎賚特旗,護林員們以林長制守護“有生命的文物”——古樹。他們不僅每日認真完成巡護任務,還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古樹的溫濕度、土壤環境等進行實時監測,仔細排查虫蛀隱患,為古樹提供全周期的精心管護。
扎賚特旗林業和草原局種苗股股長唐曉霞告訴記者:“我們扎賚特旗現存有80棵在冊古樹,它們是珍貴的自然遺產。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古樹保護力度,逐步開展古樹復壯工作,讓這些‘活化石’能夠長久地煥發生機。”
綠水青山不僅是生態財富,更是經濟財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興安盟立足東北地區發展的寶貴資源和重要支撐。興安盟積極推動“林長+”模式,大力發展綠色產業,讓“含綠量”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含金量”。通過重點推進文冠果、沙果、榛子及林下食用菌等基地建設規模,扶持壯大龍頭企業,興安盟計劃年內提升林草產值6%以上。
在突泉縣東風林場文冠果基地,負責人劉鳳海滿臉自豪地介紹:“我們的文冠果產業,不僅茶葉有4種品類,果實還能榨油,每畝地的收入在萬元左右。”而在扎賚特旗中心林場平歐大果榛子種植基地,技術顧問張顯秋也描繪著未來的發展藍圖:“下一步,我們打算在樹下種植藥材、紫花苜蓿等,發展林下第二產業,進一步提高畝效益和土地利用率。”
“林”上發力,“長”上盡責,繪就生態“綠屏障”。近年來,興安盟持續推進林長制工作,在護林、管林、增林上下功夫,守住綠色發展底線,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林長制促進“林長治”。
2024年,興安盟聚焦管林、造林、護林、興林、用林,充分發揮林長制作用,全年完成治沙47.2萬畝、營造林28.85萬畝,均超額完成年度任務﹔在扎賚特旗、科右前旗開展解決草原過牧問題試點,強化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落實,草畜平衡指數全部降至10%以下﹔全域開發林業碳匯,實現碳匯交易582萬元,全盟各地通過發展特色林果產業、林木種苗培育產業和林下經濟等產業,林草產業總產值達到53.95億元,較2023年提升25.58%。持續推動生態價值轉化,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以“林長治”作答“國之大者”,讓萬裡綠色長城既護生態安全,更生發展動能。興安盟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局長何雲峰說:“我們將繼續全面推進國土綠化增速、林草質量提升、產業富民增效,以更加堅定的決心和更加有力的舉措,為建設美麗興安、筑牢北方生態安全屏障、服務東北全面振興大局,貢獻林草系統的磅礡力量。”(記者 高敏娜 通訊員 周新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內蒙古電影票房半年超3.6億元
- 記者從自治區電影局獲悉,今年上半年,內蒙古電影票房累計達36857.56萬元(含預售),共放映電影113.6萬場次,觀影人數達810.3萬人次,電影市場活力正不斷釋放,成為文化消費領域的重要增長點。 自國家電影局倡導電影消費年以來,內蒙古積極響應,把“跟著電影去旅行”“跟著電影品美食”等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 “視聽北疆‘游’你拍”網絡短片大賽啟動
- 為推動網絡視聽賦能文旅融合發展,6月9日,由自治區廣播電視局主辦的“視聽北疆‘游’你拍”網絡短片大賽啟動。 本次大賽充分發揮互聯網主渠道作用,以“視聽北疆‘游’你拍”為主題,聚焦內蒙古廣袤大地上鋪展著的大森林、大草原、大濕地、大沙漠、大湖泊等豐富的文旅資源,旨在引導網絡視聽創作者、自媒體達人及旅游愛好者以視聽作品的形式,通過不同的視角展現內蒙古壯麗的自然風光和悠久的歷史文化,以做強“歌游內蒙古”品牌,升級打造“自駕游的首選地、露營游的佳選地、度假游的必選地、康養游的優選地”IP,持續擦亮暢游“四季”名片,打響歌游內蒙古“浪漫之春”“清涼之夏”“絢麗之秋”“奇幻之冬”四季游品牌,講好內蒙古文旅故事。…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