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巴彥淖爾

2892個網格兜底民生 2.25萬名黨員下沉社區

巴彥淖爾市“微治理”托起“大幸福”

2025年06月10日07:22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小陳啊,今早我收到了一條短信,大概說的是殘疾人補貼的事兒,可我上歲數了,眼睛花,實在是看不太清楚,你快幫我瞅瞅。”6月4日下午,72歲的王清蓮老人拄著拐杖,顫巍巍走進巴彥淖爾市臨河區金川街道江林社區的服務大廳,向網格員陳仙花求助。

  “王大娘您別急,把手機給我,我這就給您看。”陳仙花接過手機,看完后笑著說,“這是通知您去領殘疾人補貼呢。您讓子女帶上証件,到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辦手續就可以了。”

  在江林社區,網格員是居民的“貼心管家”。他們為轄區內的獨居、殘疾老人建立了“健康檔案”,誰有慢性病,誰需要送餐,誰要定期送藥,網格員們都一清二楚。社區還與物業公司聯動,為獨居老人提供上門服務,真正把溫暖送到了百姓家門口。

  “去年冬天,我做了個小手術,網格員小范兩天沒見著我,就打電話來詢問情況。”社區居民陳蕙媛老人抹著眼淚說,“他們幫我解決了很多問題,讓我心裡頭熱乎乎的。”

  近年來,巴彥淖爾市全面推行網格化治理,劃分社區網格和專屬網格2892個,配備專職網格員719人。通過“雙報到、雙服務、雙報告”活動,1028家市、旗縣區單位與149個社區結對認領民生項目,2.25萬名在職黨員下沉社區,累計辦理基礎設施改造、環境整治等民生實事4000余件。

  “各族同胞要團結一心,互幫互助,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日前,在烏拉特前旗瑞泰社區,一位老黨員為居民們宣講黨的有關政策。為做好基層宣講工作,該旗依托黨群服務陣地,定期邀請駐社區聯建單位的負責人、黨校教師等到社區進行宣講,讓“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在群眾心中生根發芽。“每次來聽宣講,既能了解黨的政策,又能聽到鄰裡互幫互助的故事,心裡特別敞亮。”居民青格勒說。

  在磴口縣和平社區“五點鐘課堂”上,美術老師正在教孩子們用廢舊報紙折“再生紙花”。這間由社區工作者與志願者共同值守的課后托管室裡,大學生志願者會輪流為孩子們輔導作業,體育老師帶著孩子們做游戲,社區還會不定期邀請手工藝人來教孩子們做手工。“現在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放學沒處去啦。”二年級學生王小雨舉著剛畫的“社區地圖”開心地說。

  在五原縣富源社區活動室裡,乒乓球桌旁的老人揮拍激戰、汗水淋漓,棋牌桌上的棋友們凝神聚氣、對弈正酣。“社區工作人員想得太周到了,怕我們滑倒,特意在乒乓球室鋪了防滑地板。”居民李俊生滿臉笑意,言語間盡是點贊。

  社區工作一頭連著“夕陽”,一頭牽著“朝陽”,這“一老一小”是社區最溫暖的牽挂。巴彥淖爾市依托黨群服務中心、養老中心、兒童之家等陣地,打造“黨建+多元議事”模式,引導老人和孩子共同參與社區治理,形成了“老少同樂”的志願服務新風尚。

  “現在社區工作越做越實,多虧了基層減負。以前手機裡有二三十個微信群,辦公桌上的報表堆成了山,根本沒時間下基層。”江林社區網格員范敏感慨道,“現在負擔輕了,我們天天扎在群眾堆裡,為百姓辦事的勁頭更足了。”

  巴彥淖爾市持續深化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累計清理標識標牌4075塊,綜合窗口精簡至5個,督查考核壓減超五成,讓社區干部“輕裝上陣”,群眾滿意度直線上升。

  從“指尖”到“心尖”,從“宣講會”到“幸福圈”,巴彥淖爾市以網格化治理為筆、民生服務為墨,繪就了一幅各族群眾團結一心、其樂融融的社區治理新畫卷。(記者 圖古斯畢力格)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