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興安水庫清淤釋放生態與民生多重效益

2025年06月05日09:56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5月28日,在位於興安盟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鄉的興安水庫,大型機械來往穿梭,正進行河道清理工作,為即將到來的汛期作准備。

始建於1958年的興安水庫,是下游1.8萬畝耕地的水源,也見証了這片土地半個多世紀的風雨變遷與高速發展。然而,歲月累積的泥沙如同頑固“血栓”,讓水庫庫容縮減,2023年7月興安水庫發生了水位漲至校核水位的險情,更敲響了生態警鐘。

2024年7月,隨著自治區水利廳的正式批復,總投資近6000萬元的興安水庫清淤工程正式進入實施階段,一場旨在恢復水庫功能、促進生態與農業和諧共生的攻堅戰就此拉開序幕。

“興安水庫清淤工程面積在120萬平方米以上,預計清理淤泥達200萬立方米以上,自2024年施工以來,我們克服了溫度、地形、汛期等多種困難,目前,清淤工程已經過半。”興安水庫清淤項目負責人劉仲勛介紹,工程採用絞吸式挖泥船與干地清淤相結合的方式,對水庫底部進行了全面而細致的清理。

清淤工程實施中,面對龐大的淤泥體量,如何因地制宜科學處理、變廢為寶,成為擺在工程團隊面前的一道大難題。

傳統的棄置堆放法不僅佔用土地,還可能造成二次污染,顯然不是最佳選擇。興安盟水利局、科右前旗水利局以及工程團隊探索新的路徑,將目光投向了淤泥本身,試圖從中挖掘出新的價值。

“這些淤泥,看似是廢棄物,實則蘊含著豐富的有機質和礦物質,是難得的肥料資源。”科右前旗水利局局長李岩的話語中透露出對淤泥的全新認識,興安水庫清淤工程也開始了一場關於淤泥的資源化利用實踐。

興安水庫上游的巴拉格歹河流域植被茂盛,豐富的有機質隨著雨水沖刷流入河流,匯聚沉積到興安水庫,經相關地質勘察實驗室化驗,庫區淤泥有機質、氮、磷、鉀含量較高,可以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豐富的養分。

在巴日嘎斯台鄉水庫村的高標准農田裡,新翻的黑土泛著油光。村支書崔保權望著眼前這片肥沃的土地,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水庫清理出的淤泥,幫我們村建設了3000余畝高標准農田,這些地流轉到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種上了玉米、大豆,每畝地產量能提升200斤以上。”

淤泥的妙用,遠不止於此。在科右前旗的礦坑修復現場,曾經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坑,如今正被清淤黑土一點點填平,逐漸煥發出新的生機。“我們利用近40萬立方米清淤黑土,對10余處120畝歷史遺留廢棄礦坑進行科學平整,並結合侵蝕溝治理工程,新增耕地86畝。”李岩介紹,“這不僅美化了環境,也恢復了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讓這片土地重新煥發了生機。”

更令人欣喜的是,淤泥還成了有機肥廠的“香餑餑”。在水庫村村口,清淤黑土與其他原料混合,即將經過一系列加工處理,變身為優質的有機肥料,用於土壤改良和園林綠化。粗略統計,每立方泥土按6元計算,150萬方淤泥可以帶來900萬元收益。市場銷售后的泥土被加工成有機肥,每立方售價可達到180元,從而會形成近2.7億元經濟規模。

除了防洪和灌溉效益外,興安水庫清淤工程還為當地漁業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清淤后,水庫庫容的水深增加,為魚類提供了更廣闊、優質的生存空間。預計清淤后的水庫養魚年產值將達到12萬元,有效帶動了當地漁業經濟的繁榮發展,更有力推動了生物多樣性的恢復,讓水庫生態系統重新煥發生機。

清淤工程有序進行,資源再利用惠民利民。眼下,興安盟利用清淤黑土平整礦坑修復生態、高標准農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等措施,不僅恢復了水庫庫容、灌溉和養殖功能,還使清淤黑土在有機肥原料供給、生態修復、土壤改良等經濟、生態、社會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興安盟水利局副局長慕成林扳著手指算了一筆賬:“清淤后,水庫庫容恢復230萬立方米,防洪標准顯著提升,守護了下游6個村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以及2.21萬畝農田和關鍵交通設施的安全。同時,新增的1527畝農田灌溉面積,每年可增加種植效益18.3萬元,新增養魚年產值預計達到160萬元。”

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三穩三升”,是興安盟在興安水庫清淤工程中的積極探索,更是水利工程建設改造與生態修復、民生改善結合的縮影。曾經的“病庫”正蛻變為“生態庫”“富民庫”,這汪清水不僅滋養著腳下的土地,更折射出新時代治水興水的智慧。

下一步,興安盟將繼續扎實推進興安水庫清淤工程和后續工作,確保工程全面完工並發揮最大效益,同時積極探索新的生態治理模式和技術手段,讓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同頻共振。(記者 高敏娜 通訊員 劉也)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