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鄂爾多斯

告別“白茫茫” 迎來“綠油油”

鹽鹼地變身“豐收田”

2025年06月02日08:27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農田染新綠,水稻插秧忙。走進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昭君鎮沙圪堵村的田間,到處可見繁忙景象。伴著插秧機隆隆的機聲,秧苗從秧盤上依次滑落插入田間,嫩綠的秧苗間隔有序、排列整齊,透出勃勃生機。

  村民劉杰高興地說:“過去種大田,只能利用一部分土地,剩下的鹽鹼地啥也不長。2017年,我們村開始大面積推廣水稻種植,鹽鹼地也被利用起來了。近幾年的產量一年比一年強,去年平均畝產達到1300斤。今年我種了270多畝水稻,再過幾天就全部插秧完畢了。”

  在昭君鎮,像劉杰這樣的水稻種植戶不在少數。沙圪堵村立足實際,在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的引領下,採取選好品種、精心育苗、優化管理、科學施肥等措施,水稻的產量與品質穩步提升。

  “2023年,我們成立了達拉特旗萬稻糧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進行統一採購農資、統一種植品種、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購加工銷售。今年全村種植了13000多畝水稻,效益挺好。”沙圪堵村黨支部書記李清雲說。

  據了解,因部分耕地鹽鹼化現象嚴重,近年來,達拉特旗對全旗中重度鹽鹼化地區實施鹽鹼化耕地改良試點示范,通過使用有機肥、生物制劑等方式降低土壤鹽鹼度,篩選耐鹽鹼的農作物,充分挖掘鹽鹼地的潛力,實現增產增收。

  鹽鹼化耕地不僅含鹽量高,還伴隨著土壤板結、通氣性差、肥力水平低以及保水保肥能力弱等問題,嚴重制約作物的生長。如何開發好潛在“糧倉”,將鹽鹼地變身“米糧倉”?

  經過多年的試驗示范,內蒙古從單一的治理措施轉向綜合的農、林、水、技系統利用,通過“項目帶動+科技引領”雙輪驅動,加強鹽鹼地綜合開發和可持續利用,全鏈條整合力量、全環節健全機制,推動鹽鹼地綜合利用步入“快車道”。

  2017年以來,內蒙古探索總結出工程、農藝、生物3大類13項改良技術,印發《內蒙古鹽鹼地綜合利用技術模式概要(試行)》,發布9套鹽鹼耕地綜合利用技術模式,逐步實現農業增收、企業增利、種養增效。截至2024年底,累計投資60.62億元,完成鹽鹼耕地改造提升370萬畝。

  初夏時節,隨著氣溫回暖,內蒙古各地的鹽鹼水域上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包頭市九原區首批500萬尾凡納濱對蝦“海興農2號”歷經9天完成淡化養殖,順利進入溫棚標粗階段﹔通遼市科左后旗養殖基地首批2萬尾海鱸魚苗順利投放至鹽鹼水域﹔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2200斤長江系中華絨螯蟹全部投放養殖池塘,蟹苗狀態良好。

  這些鹽鹼化土地,正通過“以漁治鹼”的創新模式煥發新生,變身“魚米倉”。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依托“以漁治鹼、以漁改鹼”和設施溫棚“棚塘接力”等方式,採用梯度馴化技術提升苗種適應性,打造了池塘精養、大水面生態養殖、小棚二茬養殖等多樣化養殖模式,成功將南美白對蝦、鱸魚、河蟹、螺旋藻等產業引入鹽鹼地。

  目前,內蒙古探索適宜當地的鹽鹼水養殖技術6項、鹽鹼水養殖模式15個,形成“淡水品種為基礎、廣鹽性品種為亮點、耐鹽鹼土著魚為特色”的多元養殖格局,並篩選出福瑞鯉、中華絨螯蟹等耐鹽鹼新品種10余種。

  鹽鹼地不再是農業生產的“禁地”,而是農業科技創新的“高地”。為解決鹽鹼地治理利用“卡脖子”問題,內蒙古統籌整合科研、教學、推廣和企業等人才隊伍力量,探索總結鹽鹼耕地綜合利用技術標准模式,篩選耐鹽鹼品種,並納入“蒙科聚”創新平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一大批鹽鹼地綜合利用項目和科技創新模式順利實施,社會多元力量參與熱情持續增強,昔日鹽鹼地變成了今天的“豐收田”。

  在河套灌區主推“改土培肥抑鹽”技術模式,以灌排配套、土地平整為基礎,聚焦鹽鹼土壤結構改良與肥力提升,通過新型肥料的科學配施,降低土壤鹽漬化風險,改良鹽鹼化土壤,同步提高作物抗逆性與產量。

  在土默川平原重點實施“改鹼抑鹽”技術模式,堅持“控水、控肥、控藥、控膜”的技術方向,科學制定“蓄洪排澇、有鹽無害、生態環保、因地制宜”技術方案,綜合應用農業、水利、生化等技術措施,實現改善環境、提升地力目標。

  2024年,全區篩選出耐鹽鹼育種材料200余份、種質資源16份,新登記耐鹽鹼向日葵品種2個,審(認)定抗鹽鹼草品種5個﹔建成國家級耐鹽鹼向日葵示范點1個、自治區級4個,共示范耐鹽鹼品種117個。

  “下一步,內蒙古將聚焦‘地、水、種’三大核心,以地力提升為重點,科技支撐為動力,加快產業融合、打造特色品牌,‘建管用’一體化推進鹽鹼耕地綜合利用。”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胡有林說。(記者 韓雪茹)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