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直通就業 畢業無縫上崗
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構建全鏈條實習就業體系
“讓機器人抓取零件,調整角度……”在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實訓中心智能制造協同創新中心數字孿生生產線上,電子工程教研室主任李海珠邊操控手中的控制器,邊給學生展示機器人與數控機床之間的完美協作。
眼前的這套生產線通過虛實結合的方式,精准復制了企業自動化生產線的工業場景。在這裡,學生可以操作機床、操控機器人、加工零件。“為了與企業需求無縫銜接,我們不僅打造了真實的實訓場景,還採取項目化教學模式,嵌入企業項目實戰,以提升學生將來就業的適應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李海珠介紹。
像這樣的實訓場景,在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還有很多。在智能物聯網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的系統集成實訓室,來自內蒙古杰爾電訊技術有限公司的總工程師孫樹林正在給學生上智能系統應用與維護課程。他一邊講課,一邊在實訓室的智能終端實訓設備上操作,學生很直觀就能了解智能物聯系統的運行原理。
孫樹林作為企業導師,已經入校講課近10年。他說:“我的課程是物聯網相關專業的核心課程,課程標准都是與學校老師共同制定的。我主要講一些我經手過的典型工程案例,傳授實操經驗。”
近年來,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聚焦自治區綠色算力、能源裝備制造、數字經濟等重點產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賦能自治區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構建起“實習崗位前置、技能培訓嵌入、職業發展貫通”的全鏈條實習就業體系。其中,實習崗位前置是以企業實際場景建設實訓條件,與智能物聯領域的龍頭企業——海康威視共同打造智能物聯網產教融合實踐中心,讓學生在實訓過程中訓練崗位技能,將能源工業網絡安全工程師、電氣設備運維工程師、技術支持工程師、弱電工程師等實習崗位前置到實訓教學中。技能培訓嵌入是通過校企聯合開發課程、開展認証培訓等合作,校企共同組建混編“雙師型”師資隊伍,將崗位技能培訓與行業証書認証等嵌入課程,學生在訓練技能的同時獲得認証,為未來實習、就業奠定基礎。職業發展貫通是學生畢業后跟隨海康威視的產品及技術應用,進入中環產業園、和林格爾新區智能制造產業園等內蒙古八大產業園區的智慧安防、機器人等領域就業。
學院電子與自動化系2023屆畢業生劉軒赫在結束了海康威視杭州總部的實習后,順利留在了海康機器人北京分公司,目前主要服務內蒙古地區,是一名項目調試技術員。他說:“得益於學校的全鏈條實習就業體系,我有幸進入這樣的大企業實習、工作。今后,我會更加努力磨礪技能,不辜負學校和企業的培養。”
近年來,學院電子與自動化系依托智能物聯網產教融合實踐中心和海康威視桐廬生產基地,開展“海康威視星火計劃訂單班”,年均200名學生赴企業實習就業,學生實習后的就業轉化率超60%,真正實現了“實習直通就業,畢業無縫上崗”的良性循環,筑牢實習就業“蓄水池”,為學生職業發展注入持久動能。(記者 劉志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