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扎賚特旗:生態“防護膜”鋪就有機高產“新稻路”

覆膜插秧后的水稻田間披上生態“鎧甲”。
初夏的內蒙古扎賚特旗好力保鎮,萬畝水田如碧玉鑲嵌。5月18日,在有機水稻種植基地,搭載北斗導航系統的智能農機正精准作業。隨著機械臂輕盈起落,裹著可降解紙膜的稻苗整齊植入黑土,粼粼波光中,傳統農耕智慧與現代科技在此深度交融。這項歷經兩年本土化試驗的創新技術,正為“扎賚特旗大米”地理標志產品鐫刻嶄新的科技注腳。
“這紙膜是秸稈‘轉世’的生態寶貝。”蒼裕米業負責人李先亮蹲踞田埂,手持打火機輕觸紙膜邊緣,瞬時卷曲成灰,“用微生物發酵提取水稻秸稈纖維素制成,60天自然降解還田。”他列出一本增效賬:“紙膜抑草省去人工薅草環節,畝均節省3個工時﹔保墒如同為土地‘敷面膜’,節水40%﹔更撬動有機稻身價躍升。”
覆膜插秧后的水稻田間披上生態“鎧甲”。
蒙源米業的實踐印証了技術紅利。作為2024年全鎮首家“探路者”,據蒙源米業負責人王佰剛介紹,去年試種的100畝紙膜水稻畝均增收超500元,稻米品質達到歐盟有機認証標准。今年種植的150畝基地預計可產出優質稻米7萬斤左右,訂單已覆蓋北京、杭州等高端市場。
生態效益同樣可圈可點。監測數據顯示,應用該技術后,種植區水體總氮含量下降,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扎賚特旗好力保鎮二級主任科員張良算了一筆生態賬:“減少了農藥支出,還比以前節水40%,真正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極目遠眺,覆膜稻田銀浪逐風,宛如大地色譜。依托“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今年扎賚特旗好力保鎮紙膜有機水稻種植將突破500畝,有機稻總面積達2萬畝。配套建設的智能化稻米加工線,正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閉環。“我們要以科技重塑農業基因,讓打造成興安盟大米扎賚特味稻成為綠色糧倉的金字招牌。”好力保鎮黨委書記胡溪源表示。
暮色漸沉,無人插秧機在田間勾勒出規整的綠色矩陣。在扎賚特旗這片黑土地上,“有機”與“高產”的界限被重新定義,“生態”與“效益”的天平實現完美平衡。一場由技術創新驅動的農業變革,正破土拔節,奏響新時代綠色發展的澎湃強音。(王春孝、張文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自治區財政下達2.6億余元支持畜牧產業高質量發展
- 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獲悉:自治區財政近日下達中央財政生豬(牛羊)調出大縣獎勵資金2.6267億元,用於支持全區5個生豬大縣、51個牛羊大縣畜牧產業高質量發展。 為加強獎勵資金使用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自治區財政廳及時下發資金使用管理通知,要求相關盟市、旗縣按照中央和自治區有關文件精神,因地制宜優化獎勵資金支持方向,遴選優良項目,並將獎勵資金落實到具體項目,避免“錢等項目”﹔要求相關盟市、旗縣有關部門利用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對獎勵資金的使用、支出進度進行跟蹤,自治區財政廳建立定期調度機制及時督促其加快資金撥付進度﹔要求相關盟市、旗縣進一步加強資金績效評價管理,提高績效自評報告質量。…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