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海勃灣區:葡萄與小龍蝦共生的田園

2025年05月28日09:36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5月的暖陽為葡萄藤的新芽鍍上金邊,藤蔓掩映著小池塘,一尾尾小龍蝦正舒展著螯鉗,在粼粼波光中劃出靈動的軌跡。

近日,在烏海市海勃灣區濱河街道中河源社區的葡萄園內,6萬尾活力四射的蝦苗被輕輕傾入水中。這片曾以單一葡萄種植為主的土地,正以“地上結金果、水下藏赤甲”的創新實踐,奏響鄉村振興的生態交響曲。

“葡萄藤冬季休眠時,土地利用率不足三成﹔小龍蝦養殖需清塘休整,兩者若能‘錯時上崗’,效益豈不翻倍?”中河源社區黨委書記張雪峰輕撫著葡萄新枝,指尖劃過規劃圖上交錯的藤蔓與蝦池。作為海勃灣區葡萄種植核心區,社區1200畝葡萄園雖享譽一方,但產業結構單一、土地效益觸頂的困境日益凸顯。

2023年,社區聯合內蒙古農業大學專家團隊,對土壤pH值、水溫、溶氧量等23項指標展開“生態體檢”,意外發現葡萄藤根系與小龍蝦棲息環境的“黃金契合點”:葡萄藤蔓在盛夏為蝦池撐起天然涼棚,降低水溫波動﹔小龍蝦掘穴活動疏鬆土壤,促進葡萄根系呼吸﹔蝦糞轉化為有機肥,減少30%化肥用量﹔葡萄落葉經發酵后成為小龍蝦的天然餌料,形成“零廢棄”生態閉環。

“土地從不辜負智慧,關鍵看我們如何喚醒它的‘立體生產力’。”張雪峰望著蝦池中歡騰的蝦苗,目光灼灼。

要讓“蝦兵蟹將”與“金果銀藤”和諧共生,絕非簡單“混搭”。中河源社區攜手內蒙古亞聯潤澤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以科技為筆,在3畝試驗田上繪就生態農業新圖景。

智慧池塘裡,水質監測浮標實時傳輸pH值、溶氧量數據至雲端,專家團隊遠程診斷﹔生物濾床上,狐尾藻、水葫蘆搖曳生姿,淨化尾水實現“零排放”﹔葡萄架採用“H”型高架栽培,行距拓寬至4米,既保障小龍蝦活動空間,又提升通風透光率﹔行間黑麥草夏秋割草喂蝦,冬春翻耕培肥,形成“草—蝦—葡萄”物質循環鏈。

“蝦苗入池前,我們用EM菌液浸泡消毒,相當於給它們穿上‘生態防護服’。”技術員李明托起一簍蝦苗,青紅相間的外殼透著健康光澤。這批精心挑選的克氏原螯蝦苗,將在葡萄藤的蔭蔽下開啟新旅程。

蝦苗投放現場,居民張秀蘭正將一筐筐蝦苗傾入池中:“現在來蝦池務工,一天能掙150元,還能學技術!”

經濟效益方面,每畝葡萄增收2000元,小龍蝦畝產達200斤,按市場價35元/斤計算,畝均增收7000元,綜合效益提升2.3倍﹔“葡萄架下小龍蝦”品牌應運而生,“釣蝦摘果”套餐吸引周邊游客,預計年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衍生收益超30萬元。

生態效益方面,化肥使用量減少40%,農藥減少60%,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15%﹔生物多樣性指數提高40%,葡萄藤下重現“蛙鳴伴蟬唱”的田園詩畫。

“等葡萄藤爬滿架,游客既能體驗‘釣蝦摘果’的野趣,又能品嘗現撈現烹的麻辣小龍蝦。”張雪峰憧憬的“田園綜合體”已現雛形:蝦池東側,薰衣草與向日葵正待花期,為即將到來的“葡萄龍蝦節”鋪陳浪漫底色﹔星空露營基地裡,孩子們用顯微鏡觀察小龍蝦鰓部結構,自然課堂與農耕文化在此交融。

“未來3年,我們將把共生模式擴展至50畝,打造‘春賞花、夏採果、秋品蝦、冬觀鳥’的四季旅游路線。”海勃灣區農牧水務局局長柳中描繪的藍圖中,3公裡生態步道將串聯起葡萄長廊、蝦趣樂園與觀鳥台,讓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

在社區規劃館內,沙盤上的“葡萄龍蝦小鎮”正從圖紙走向現實:葡萄藤下,垂釣長廊蜿蜒伸展﹔蝦池畔,親子廚房炊煙裊裊﹔星空營地裡,露天電影與篝火晚會點亮鄉村夜晚。“鄉村振興不是獨奏,而是交響樂。”張雪峰輕撫葡萄新芽,身后傳來孩子們的歡笑聲——一群小學生正用畫筆描繪心中的“蝦趣田園”,畫中葡萄垂珠、蝦躍清波,恰是這片土地最生動的注腳。

當葡萄藤的綠意漫過蝦池,小龍蝦的螯鉗撥動著水花,海勃灣區中河源社區用生態智慧給出鄉村振興的答案:土地從不吝嗇饋贈,關鍵在於如何用科技之鑰、共生之思,打開“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豐饒之門。尾尾跳躍的小龍蝦,正托起共富夢想,在黃河之畔,書寫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美好詩篇。(內蒙古日報記者 郝飚 烏海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畢曉敏)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