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人民日報看內蒙古

游昭君墓

陳沸宇 翟欽奇
2025年05月22日09:3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昭君和親銅像。
昭君博物院供圖

5月,筆者來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大黑河畔的昭君博物院。該院依托王昭君墓遺址、博物館區為基礎而建,是座“一院多館”的遺址性博物院。其院區環境優美、特色濃郁,處處體現著古代與現代、人文與自然的完美結合,也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無論春夏秋冬,這座“民族友好的歷史紀念塔”都吸引著如潮的游客。

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從遠處望去,博物院的主體由兩個梯形建筑連接而成,呈現出頗具美感的對稱性與跨越性。從空中俯瞰,博物院整體呈長方形,由南至北,沿神道對稱分布,神道的盡頭便是巍峨高聳、庄嚴肅穆的昭君墓……

昭君墓高約33米,佔地面積約20畝。沿著寬闊的石砌台階拾級而上,中途平台有兩座六角攢尖涼亭,亭內分別豎立兩座漢白玉石碑,碑文為蒙漢兩種文字書寫的“王昭君之墓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1997年立”。墓頂亭子中央立有石碑,正面鐫刻王昭君畫像,背面題詞為“大德蔭子孫,抔土埋忠魂”。墓體正面東西兩側,分別矗立著清末民國時期的8通石碑。環墓繞行,墓底遍植草木花卉,墓體外圍防護牆上鑲嵌有現代書法家撰寫的37塊贊美昭君的詩文碑刻。墓園中鬆柏蒼翠、楊柳依依,清脆的鳥鳴不時從天空劃過。

走出昭君墓,筆者思緒萬千。這位漢家女子距今約2000余年,在歷史與現實的時空中一直燦爛光輝,令人熱愛、感念與頌揚。有關專家講到,以王昭君在歷史上的地位,這樣的墓葬規格明顯超出了規制。但這正是后人對其杰出功績,發自內心與情感的紀念。古代昭君題材的文學作品數量很多,據不完全統計,歷代歌詠王昭君的詩詞超千首,戲劇約50種,小說約20種。千百年來,在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中流傳著許多有關昭君的傳說和故事,講述了她生前如何幫助人們發展生產、改善生活。

“昭君守國,諸夏蒙德。”“交合結好,昭君是福。”與其同時代的焦延壽如此評價她的功德。《漢書》“匈奴傳”稱贊昭君出塞后,“是時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子孫續彈琵琶好,鳴鏑無聲六十年。她去世后,其侄子、兒子、女兒、女婿、外孫三代共十余人,繼續致力於漢匈友好,有的甚至因此獻出生命。

王昭君生長在山清水秀的荊楚大地,又經歷過優裕的漢宮生活,在自然環境上要面對漠北的苦寒蠻荒、飛沙走石,而在日常生活上要改為異族的住穹廬、被氈裘、食畜肉、飲酪漿。遠離故國與親人,“寄聲欲問塞南事,隻有年年鴻雁飛”。今天,我們不知她經受了怎樣的心路歷程,但知道的是她沒有陷入悲苦淒怨,而是浴火重生、再度升華。探其究竟,應源於她牢記著漢朝的重托,悲憫兩邊皆承受著戰爭苦難的百姓。她義無反顧、竭智竭力,為兩邊的蒼生爭取著和平、幸福與安康,實現了兩邊60年無戰事!

這些年,昭君博物院迎來了全國各地一撥又一撥的賓客,透過這裡的歷史煙雲,他們不僅深刻理解了王昭君的“隻有香如故”,更會在離開時帶著民族團結的金色種子,讓其在心靈的深處生根發芽,最終成長為一株株民族團結的參天大樹,而無數這樣的樹構成了堅如磐石的中華民族共同體!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5月22日 第 11 版)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