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巴彥淖爾

巴彥淖爾市精打細算用好每一滴水

2025年05月20日09:04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初夏時節,農事正忙,2025年河套灌區夏灌工作正在有條不紊進行。巴彥淖爾市依托一系列精心打造的水利工程與智能灌溉系統,精打細算用好每一滴水,實現農業節水增效。

  5月15日,在五原縣塔爾湖鎮繼光村連片小麥種植區,引黃滴灌管道如大地的脈絡般縱橫交織,豐沛的黃河水順著“主動脈”奔涌而下,精准地分流至每一條“毛細血管”,悄無聲息地浸潤著每一株小麥的根基。

  “今年全村1.73萬畝土地都是用黃河水澆灌,其中,滴灌小麥6000畝,按照往年的經驗來看,每畝滴灌小麥產量能達到1000斤左右,比漫灌增產10%—15%左右。使用引黃滴灌后,預計可節水30%左右。通過滴灌系統施肥,節肥能達到40%。同時,節省了一半的人工,極大地降低了生產成本。”繼光村黨支部書記高永峰介紹。

  如今,引黃滴灌已經成為農民手中節本增效的“制勝法寶”。繼光村巧借自然之力,將一處天然形成的水池巧妙改造為引黃滴灌的蓄水池,為周邊作物的生長上了一道“抗旱保險”。

  今年,五原縣依據黃河耗水指標84198.5萬立方米,在全縣9個鄉鎮、農場精心布局、精准落實糧食種植面積65.9萬畝,為全年糧食生產保駕護航。

  在總干渠烏拉特前旗第四分水樞紐,記者看到滔滔黃河水奔涌而出,順著蜿蜒的支渠,正在為下游38.65萬畝農田送去春耕“及時水”。

  在塔布渠灌溉區,包澆組成員分工協作,有的手持鐵鍬疏通田埂,有的檢查灌溉設備,有的手持測水儀記錄數據。這種“包澆組責任制”實現了從水源調度到田間管理的全程把控。

  “過去大水漫灌,一畝地要澆水120多立方米,現在集中輪灌,隻需80多立方米。”西山咀農場第三、第十一分場書記劉忠福跟記者算起了節水賬。據統計,塔布渠灌溉區通過“包澆組責任制”實現夏季灌溉效率提升30%,畝均節水超過40立方米。

  面對夏灌面積大、任務重的形勢,塔布渠供水所推行精准調配、精准定額、精准宣導“三精准”策略。“我們依托用水合作社,統籌上下游需求,動態調整配水方案。同時,嚴格執行‘畝均用水不超紅線’,推廣滴灌、噴灌等高效技術。”塔布渠供水所所長魏滿喜介紹。

  在杭錦后旗蒙海鎮公益渠村,村民王明義背著鐵鍬在地頭轉悠,水渠邊的楊樹倒映在水面,構成一幅生動和諧的夏灌圖景。“雖然水已經放進了地裡,但是擔心渠口跑冒滴漏,就時不時過來看看。”

  為嚴格貫徹執行“總量控制、定額管理、指標到渠、引夠關口、內部調劑”供水原則,更好地服務灌域群眾,杭錦后旗解放閘分中心烏拉河干渠供水所始終堅持科學精細調度水量的管理方法,嚴抓測流量水工作,確保測流數據真實有效,讓灌域群眾澆上明白水。

  走進河套灌區“中樞大腦”——河套灌區水量信息化監測中心,50多米長的數字牆上,灌溉水量調度系統、河套灌區數字孿生平台、河套灌區渠溝道樞紐工程實時運行現狀、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的實時畫面,一目了然。

  據該中心信息化處處長白淼介紹,目前河套灌區信息化工程建成1284處通信站點和2141處數據監控點,水利通信專網實現灌區全覆蓋﹔國管渠道調度斷面流量自動採集覆蓋率達到62%,水情信息自動採集系統覆蓋率達到81%,信息化和“數字孿生灌區”建設在河套灌區轉化為生產力,進一步提高了水資源時空調配能力和輸水工程的安全保障能力。

  “通過‘數字孿生灌區’建設,將遙感監測等技術手段應用與灌區管理業務深度融合,摸清灌溉作物種植結構,實現灌溉用水精准預測,對調度方案進行動態優化,為水量調度決策提供有力支撐。”白淼說。

  近年來,巴彥淖爾市始終將“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方針以及“四水四定”要求貫穿農業發展全過程,堅持工程、農藝、管理節水多措並舉,水權、水價、水組織改革一體推進,持續加大水利設施建設投入力度,不斷修繕、拓展引黃灌溉體系,研究制定黨建引領基層水務合作社模式和樣本,提高運行效率和服務質量,全力推進農業用水精細化管理,讓每一滴水都能發揮最大效益。(記者 薛來)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