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蘭屯市:匠心活化賦新姿

扎蘭屯市吊橋公園。扎蘭屯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韓冷攝
有人說,扎蘭屯是一本書,那博物館就是打開這本書的最佳方式。
有人說,扎蘭屯是一幅畫,那博物館就是描摹這幅畫最厚重的筆刷。
有人說,扎蘭屯是一首歌,那博物館就是唱響這首歌最悅動的音符。
終歸,扎蘭屯是一座城,博物館就是指引這座城前行的文化燈塔。
40萬人,29個民族,10座博物館。這座城和這裡的人,依托博物館,正在傳唱著一首動聽的文明遠歌。
文明道口 續古接今
有人說,雅魯河穿城而過的扎蘭屯是一座博物館之城。
說歸說,但扎蘭屯人確實是朝著這個方向做的,一做就是20年,到現在也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扎蘭屯市文旅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博物館、紀念館、展示館、陳列室10座,其中市區內7座、鄉鎮3座。
扎蘭屯博物館群落中最具分量的,當屬內蒙古中東鐵路博物館。
扎蘭屯的建城史,就與百年前修建的中東鐵路有關。
內蒙古中東鐵路博物館位於扎蘭屯市站前街1號,紅磚砌筑,彎脊尖頂,典型的俄式風格。該館址建於1909年,是沙俄森林警察大隊舊址,兼有博物館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雙重身份。
展館內,200多件館藏文物,靜靜地訴說著一個曲折的百年故事。
19世紀末,滾燙的蒸汽與冰冷的鋼鐵打破了扎蘭屯的寧靜,中東鐵路進入歷史視線。
根據區間計算和需要,扎蘭屯被設為全線8個三級站中的一個,設有小型機車庫,列車在這裡既可以汲水加煤又可以檢修保養,是中東鐵路通過大興安嶺隧道向南進入鬆遼平原的第一大站,現在的扎蘭屯火車站就是在舊址的基礎上擴建的。
扎蘭屯得天獨厚的地理和自然環境讓無數的俄國達官貴人和鐵路高管們對此青睞,因而扎蘭屯又成為中東鐵路西部線上非常重要的風景區和療養區。
期間,多幢俄式建筑拔地而起,大多留存於今。
中東鐵路始建於1898年,竣工於1903年,管理權一直在俄日手中交替,直到1952年回歸。
百年時光流逝,足以讓往事成為歷史。
扎蘭屯市博物館副研究員崔東波指著一組老照片說:“這條鐵路不僅是運輸通道,更是文化走廊。”
博物館復原了當年國際列車餐車的場景:雕花玻璃杯中飄著錫蘭紅茶的香氣,銀質刀叉旁擺放著草原風干牛肉,這種物質文化的混搭,恰是扎蘭屯作為“文明交叉路口”的絕佳隱喻。
文博活化 古為今用
有人說,行走在扎蘭屯的大街上,有一種古今穿越的錯落感。
華燈初上,月光和燈光交映下的扎蘭屯布特哈北路76號,一處俄式老建筑上的四個大字分外撩人眼球——六國飯店。
推開古朴的藍色木門,俄羅斯風情扑面而來:扎蘭屯的晚風裹挾著白樺林的雪香,掀動起俄式老建筑孔雀藍的窗紗﹔俄式紅菜湯的甜菜根染紅了銀湯匙,恍若貝加爾湖畔的落日墜入湯盞﹔白瓷盤裡臥著俄式烤腸,蒸汽氤氳間恍惚看見百年前的時光。
步出飯店,檐角的銅風鈴又響。霓虹燈下,似乎傳來了蒸汽機車悠長的汽笛。這棟始於1903年的老建筑依然佇立在中東鐵路旁,用一席盛宴將百年風霜釀成了醇酒,任人品嘗。
誰曾想,這一餐竟然是在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裡完成的。
飯店進口處的老照片走廊記錄著六國飯店的過往:由俄國人於1903年創辦,當時在中東鐵路沿線頗為有名。1937年雅魯縣副縣長、商人吳憲茂承接此餐廳並命名為六國飯店。1946年內蒙古人民自衛軍騎兵5師建立之后,司令部一直設在此處。2011年經過修繕后恢復經營。
在歷史中感受歷史,在歲月中觸摸歲月,這就是扎蘭屯堅持將文物活化利用與博物館建設相結合的當代實踐。
據扎蘭屯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體旅游廣電局局長錢海軍介紹,扎蘭屯市博物館建設理念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將具備條件的近現代代表性建筑改建為文博展館——
中東鐵路俱樂部舊址於2006年改建為扎蘭屯市歷史博物館﹔烏蘭夫同志工作舊址於2009年改建為扎蘭屯市烏蘭夫同志紀念館﹔鐵道會議舊址於2014年改建為內蒙古中東鐵路博物館二號館……
一系列的手筆,正是扎蘭屯給予時代的啟示:當一座城市懂得用博物館的語言解讀自我,她的文化自信就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可觸摸、可體驗、可延續的生命體。
活態傳承 化古爍今
有人說,扎蘭屯人具備可移動博物館的特性,他們的骨子裡蘊藏著文化傳承的基因,延綿不斷,歷久彌新。
如果要問,對扎蘭屯文博最痴心和知情的人是誰,那答案必定是崔東波。
從2005年籌備扎蘭屯市歷史博物館開始,已有的10座博物館,她都是參與者和見証者。用崔東波的話說,這些博物館,既是她的長輩,也是她的孩子。她打小就是看著扎蘭屯的老建筑和老物件長大的,也愛聽老人們講述扎蘭屯的往事,耳濡目染,她覺得保護好它們就像照顧自己的親人一樣重要。
20年,10個博物館,崔東波用人生最好的歲月詮釋了“守護文明根基,解碼文化基因,智性傳承創新”的文博精神。
“詩情未盡在蘇杭,幽絕扎蘭天一方。深淺翠屏山四面,回環碧水柳千行。牛羊點點悠然去,鳳蝶雙雙自在忙。處處泉林看不厭,綠村徐入綠村庄。”
這首由老舍先生於1961年表達出的詩情畫意,被來自農村的都葉梅一家子用剪刀放大了。
站在都葉梅一家三口創作的《美麗鄉村》前,隻見腳下雅魯河奔騰流淌,兩岸到處鮮花盛開,鳥語花香,蜂蝶環繞。
年近六旬的都葉梅是土生土長的扎蘭屯人,出生在臥牛河鎮靠山村,她用一把剪刀,剪出了與別人不一樣的世界: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被授予“共和國杰出剪紙藝術家最高榮譽成就獎”榮譽稱號﹔2012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16年,被批准成為第五批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並獲中國剪紙藝術大師資質……
“都葉梅的經歷和成就,是文化活態傳承的典型代表。”錢海軍說。
都葉梅的手藝傳接自“闖關東”而來的太祖奶奶,言傳身教下,1990年出生的女兒現已是呼倫貝爾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年僅9歲的外孫也是有著5年剪紙履歷的“老”手藝人了。
有了點名氣后的都葉梅,2008年起在自家創辦了都葉梅民間剪紙藝術工作室,常年向村民免費傳授剪紙技藝。被確認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后,都葉梅在扎蘭屯市文旅部門的協調下設立剪紙傳習室,並在扎蘭屯市幼兒園、中小學和大專院校設立剪紙課堂傳授剪紙技藝。
如果說崔東波和都葉梅只是扎蘭屯文化活態傳承的點的話,那137個非遺資源、烏蘭牧騎每年100多場演出、擁有幾千名師生的扎蘭屯職業學院便是扎蘭屯文化活態傳承的面。
點面結合間,這座曾以“塞外蘇杭,北國江南”聞名的小城,正以博物館為經緯,編織著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圖譜,在21世紀的文化版圖上書寫著獨特的精神密碼。(記者 王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