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產業之變

——內蒙古解決草原過牧問題新實踐(下)

2025年05月13日07:47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天藍水清、碧草連天,祖國北疆如詩如畫。內蒙古大草原,不僅造就了眾多生態“瑰寶”,更為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

  在這片生機盎然的土地上,一場關乎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深刻變革正在進行:在17個解決草原過牧問題試點旗縣推行差異化治理方案,形成“一地一策”精准治理體系﹔提煉推廣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10種典型模式,為草畜平衡提供多元化解決方案﹔加速養殖模式革新,推動傳統放牧向現代化舍飼圈養轉型。

  精細養殖驅動綠色生態,全鏈布局助推產業升級。近日,記者走進養殖園區、加工企業、田間地頭,感受草原上正在進行的深刻變革,探訪內蒙古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的現代化之路。

  綠色發展視角下的養殖模式革新

  走進呼和浩特市武川縣現代牧業產業園的養殖園區,隻見一幢幢藍頂白牆的標准化養殖棚舍、飼料加工車間、儲草庫整齊排列。

  這裡實行妊娠期母羊 分舍管理精細化養殖模式,妊娠期雙胎母羊和三胎母羊分舍飼養,進行差異化棚舍、飼料配給,實現多胎母羊健康繁育。

  在雙胎母羊舍 ,妊娠期母羊群被安置於通風透光的恆溫羊舍內,地面鋪設漏縫式地板並配備全自動恆溫飲水槽。相鄰的 三胎母羊舍 則羊群空間密度更低,通過擴大單欄面積和強化環境穩定性來降低應激風險。

   分舍管理的背后,是“精養”理念貫穿養殖全過程的具體實踐。“園區主要養殖 多胎多羔、生長速度快 的湖羊,採用‘中央廚房’式配備飼料,雙胎母羊食槽中投放的是包含苜蓿青儲、玉米秸稈以及預混料等輔料的特制母羊精補料 ,保障胎兒發育的同時維持母羊體況平衡﹔三胎母羊因營養消耗更大,飼料升級為‘特制母羊精補料+特制母羊濃縮料’的精料配方 ,保証蛋白攝入量達到多胎母羊需求。”內蒙古麓川原農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生產副總經理郭曉凱說。

  這座佔地面積800畝的標准化養殖場,隨處可見智能化、生態化的養殖場景。羊舍底層全自動刮糞機每日定時清理糞便,特殊定制的“輔食”獨立放置供出生半個月后的小羊羔隨時補充營養,恆溫飲水槽24小時提供10攝氏度左右的溫水。

  “我縣將發展舍飼圈養作為解決草原過牧問題的重要途徑,建立集育種養殖、屠宰、加工為一體的肉羊綜合項目——武川縣現代牧業產業園,產業園由內蒙古麓川原農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運營。養殖園區目前已建成43棟標准化羊舍,羊存欄3.5萬隻。項目配套的屠宰深加工項目建筑面積2.4萬平方米,建成后年可屠宰肉羊100萬隻,可生產生鮮羊肉2萬噸。”武川縣農牧和科技局畜牧獸醫股股長張美琴說。

  風光旖旎的內蒙古大草原,是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組成部分,也為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提供了豐富的生產資料。廣袤的草原孕育了內蒙古牛肉、羊肉、牛奶、羊絨產量4項全國第一,支撐乳肉薯絨等7條重點產業鏈產值突破7000億元,保障了數百萬牧民的生計。

  綠色發展視角下,如何實現草原增綠、牧業增效、群眾增收?把轉變養殖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為推動內蒙古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的共識。

  調優結構布局,調綠生產方式。近年來,內蒙古結合發展舍飼圈養,按照人畜分離、集中建設、智慧養殖的原則,著力提升養殖圈舍、飼草料收貯加工、精准飼喂、環境控制和糞污處理等環節設施化水平,推廣集約養殖集成技術模式,建設了一批高標准的棚圈和養殖園區。

  “2024年,內蒙古在17個旗縣開展解決草原過牧問題試點,2025年將全面鋪開此項工作。全區各地立足當地資源條件稟賦和產業基礎條件,探索各具特色的解決草原過牧問題的模式。以草原牧區為主的地區,推行草畜平衡和舍飼半舍飼養殖﹔以農牧交錯帶為主的地區,推行‘牧繁農育’和‘戶繁企育’﹔以農區為主的地區,發展青貯玉米和優質飼草種植,推行標准化規模養殖。”自治區農牧廳畜牧局局長紅海說。

  在試點示范與模式創新雙向發力下,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新型養殖模式涌現,更多的轉型故事正在全區各地上演。

  赤峰市把昭烏達肉羊、罕山白絨山羊等優良種畜作為重點推薦品種,爭取基礎母牛擴群提質、肉牛品種改良、肉羊良種繁育等項目支持,推廣優質肉用種羊純種擴繁技術,著力優化畜群結構,推動肉牛肉羊產業提質增效。

  在巴彥淖爾市,“冷季異地養殖模式”成為解決牧區牲畜過冬度春飼草料短缺的一把“金鑰匙”。該模式以牧區與農區對接為基礎,以嘎查對村屯、牧戶對農戶等合作互補方式,不僅解決牧區牲畜過冬度春飼草料短缺問題,還使農區秸稈等資源得到有效利用。

  為了給草原“減壓”,通遼市扎魯特旗推動飼草產業化發展,減輕對天然草原的飼草依賴。全旗青貯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100萬畝,秸稈產量穩定在80萬噸,農作物秸稈過腹轉化率達到70%以上。

  內蒙古堅持生態優先、以草定畜,加快轉變牧區生產經營方式,統籌兼顧生態保護、產業轉型、民生改善,推動畜牧業全產業鏈發展。

  產業融合背景下的轉型升級實踐

  在內蒙古,一隻羊能產生怎樣的價值裂變?

  預處理油脂、濃縮、殺菌、熟成……在位於巴彥淖爾市的內蒙古富健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羊尾油“變身”為羊尾油皂、身體乳、滋養面霜等日化產品,這些產品處於中試驗証階段,已有小批量訂單出貨。

  羊尾油具有潤燥、消炎等功效,不僅是人們經常食用的一種動物油脂,也是一種中藥炮制輔料。此外,羊尾油富含甘油酯、棕櫚酸等飽和脂肪酸以及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是日化產品制作的理想原料。

  “公司和江南大學食品學院共同研發食用油脂(羊油)穩態化和高效利用關鍵技術。我們利用該技術對羊尾油進行脫膻脫色及有效成分的提取,研發羊尾油面霜、手霜等化妝品。1隻羊的羊尾重3斤左右,成本約18元。現在加工成化妝品系列產品,產值能提高到1500元,相當於1個羊尾做出了1隻羊的產值。”內蒙古富健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馬開馨說。

  生產線上的羊尾油皂,折射出內蒙古畜牧業延鏈補鏈的升級路徑。近年來,內蒙古在草原畜產品加工業上持續發力,依靠自有奶源、牛源、羊源開展畜產品加工,推動牛羊產品由胴體銷售向精細化、精品化方向發展,豐富產業線和銷售線,加強皮毛骨血等副產品綜合加工利用,不斷將區域資源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和經濟優勢。

  產業融合背景下,充分發揮勞動力、土地、環境和特色農畜產品等優勢,積極培育多元化農牧業特色產業成為內蒙古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的途徑。

  2024年,內蒙古推動解決草原過牧問題試點旗縣新建畜產品加工現代產業園10個、特色產業園10個,建成肉奶加工小作坊220個。進一步鼓勵涉農涉牧加工流通企業在一線城市完善前置倉等冷鏈設施,重點支持牧區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發展肉牛、肉羊精深加工,推進養殖銷售一體化發展,提高草原畜產品就地加工轉化率和農畜產品加工業增加值。

  來到興安盟科右前旗傳統奶制品產業園,標准化的廠房整齊排列。在興安盟印象乳業有限公司明亮寬敞的操作間內,機器的轟鳴聲此起彼伏,工人們身著統一的工作服,專注且熟練地操作著各種設備。

  興安盟印象乳業有限公司日產奶量達10噸,是一家集傳統手工制作工藝開發、推廣,以及規模化生產、運營和銷售於一體的綜合性企業。“我們把市場需求作為研發方向的風向標,從奶源的精心挑選,到生產工藝的嚴苛把控,開發出一系列兼具傳統風味與現代口感的新產品。同時,打造‘白音桃合木’‘知味草原’兩個商標,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以更優質的產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贏得市場的認可。”公司負責人朝魯門說。

  科右前旗傳統奶制品產業園不僅生產奶制品,還集銷售、檢驗、研學、觀光於一體,同時配備了檢驗檢測中心、研學基地、產品展示區及網絡直播間。通過統一標准、委托加工、品牌營銷、農旅融合等方式,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延伸農牧業產業鏈條。

  翻開內蒙古畜牧業升級“版圖”,更多喜人的發展成果展現在眼前:2024年,落實畜牧良種補貼政策,推動解決草原過牧問題試點旗縣建設種畜場108個、國家和自治區級牛羊核心育種場6個,嘎查村人工授精站點普及率達到80%﹔依托國家草創中心,圍繞草畜良種、草原修復、放牧管理等領域,新實施6個重點科研項目,推動13個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帶動牧民開展倒場輪牧和適度規模經營,試點旗縣股份制合作社、家庭牧場、聯戶牧場增加3325個,新建智慧牧場419個。

  每一座智慧牧場都是綠色發展的刻度,每一款精深加工產品都是產業躍遷的注腳。內蒙古著力推動前端養殖轉型、中端精深加工、 后端營銷推廣的多維度發展路徑,探索生態、生產、生活協調發展的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內蒙古模式”。(記者 韓雪茹)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