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本網專稿

這裡的農牧民有本“陽光存折”

人民網記者 劉藝琳
2025年05月08日08:16 |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小字號

春末,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乍暖還寒,春耕陸續開展。一路北行,地勢漸高,陽光越來越刺目,窗外的植被也越來越稀疏。陣陣大風吹過原野,“撞”到屋后山坡的光伏板上。放眼望去,閃光的光伏組件顯得分外醒目。

烏蘭察布往北一帶土地相對貧瘠,如何立足當地,讓農牧民在家門口就有穩定的收益?“我們選擇利用優質的風光資源辦這本‘陽光存折’,用工業化思維來探索農業發展途徑。”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相關負責人說。

光伏給村民帶來什麼?

“之前有牛羊鑽進電站,蹄子挖爛了光伏片子。”卓資縣旗下營鎮四道溝村的趙金元黝黑干瘦的臉上有些嚴肅,“我告訴牛倌,以后不能讓牛進來了。然后聯系了光伏公司,很快就換了新的片子。”

做光伏電站維護員的工作已經5年了,趙金元和其他村民們已經適應了建在村口山坡的這組亮東西。“我離得很近,從家裡就能瞭見光伏。”趙金元說。

四道溝村村民趙金元正在管護村級光伏電站。人民網記者 劉藝琳攝

四道溝村村民趙金元正在管護村級光伏電站。人民網記者 劉藝琳攝

有了光伏,趙金元也有了新的收入。“做光伏管理員,每年可以多掙3000元。加上醫保的政策,這筆錢就夠給有慢性病的媳婦買藥了。”趙金元說。

同樣靠光伏電站掙錢的,還有察哈爾右翼中旗烏蘭哈頁蘇木蘇勒圖村的張綠葉。

“一家三口沒個‘好’(健全)人。”張綠葉剛做了膝蓋手術,而且一家都無勞力。她有些語塞,停了一會兒繼續說:“村裡當年看我貧困,讓我做村委會的保潔員,一年可以穩定多收入4000元。村裡知道我腿不方便,保潔的工作多干一會兒少干一會兒都沒關系。”

這份保潔員的工作是蘇勒圖村專門為當年的貧困戶設置的公益崗,而公益崗的工資來源正是光伏電站。

在內蒙古,像趙金元和張綠葉一樣的脫貧戶,都依靠村裡的光伏電站獲得了穩定的工資性收入。

光伏給村集體帶來什麼?

四道溝村委會的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楊喜忠永遠記得2019年的冬天。

脫貧攻堅實施項目四道溝村光伏電站,在那個冬天正式進入了村子,並網發電。

第一年,村集體就依靠光伏電站收入了48萬元,此后每年光伏項目都能為村集體經濟帶來50多萬的穩定收入。

楊喜忠第一次在村集體的賬戶裡看到了這麼多錢。“5年多過去,目前賬上還結余了80多萬元。”楊喜忠嚴肅起來,“這錢不能瞎花!”

察哈爾右翼中旗烏蘭哈頁蘇木蘇勒圖村街道干淨整潔,光伏電站坐落於村后。人民網記者 劉藝琳攝

察哈爾右翼中旗烏蘭哈頁蘇木蘇勒圖村街道干淨整潔,光伏電站坐落於村后。人民網記者 劉藝琳攝

這筆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使用,各村基本參照內蒙古自治區出台的辦法,主要用於脫貧戶或監測戶的公益崗位設崗工資、獎勵補助、小型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以及人居環境改善等,具體使用起來則因“村”制宜,而每一筆錢的使用,都要嚴格經過村黨支部會提議、村“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以及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這“四議兩公開”的程序。

在四道溝村,近幾年時間通了自來水,安裝了路燈,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在蘇勒圖村,實施衛生積分獎勵,村民把房前屋后打掃干淨便能獲得真金白銀﹔

在大土城村,利用光伏收益資金開展高標准農田和水澆地測繪,維修機灌井,助力農民增產增收﹔

在南村,拓展農文旅發展路徑,不斷實現村民增收的願望,如今村民吃上文旅飯,村集體收入已達到上百萬﹔

…………

“村集體經濟是抓住鄉村振興的牛鼻子。”察哈爾右翼前旗三岔口鄉黨委書記張甲奇很感慨,“現在,老鄉常說,太陽出來就是錢!村集體有了錢,很多事情就地就可以解決。”

光伏還能帶來什麼?

內蒙古自治區自2016年啟動光伏扶貧工程以來,已建成並網光伏扶貧電站518座,其中村級光伏扶貧電站487座。

據自治區農牧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全區光伏幫扶收益設置公益崗位3.2萬個,吸納脫貧人口就近就地就業3萬余個,戶均年增收6432元﹔支持村級小型公益事業4.51億元,惠及6340個嘎查村﹔5.3萬余戶無勞動能力脫貧戶(包括殘疾人)直接受益。

2024年開始,內蒙古全區開始實施新一輪光伏幫扶工程。

烏蘭察布市集寧區是進度較快的旗縣。

“當年拿到指標,當年開工,有效工期35天,建設速度非常快。”建設方內蒙古烏蘭察布泓沃資本運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工程管理部部長張永和說,“之所以能這麼快,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前期鋪墊准備充足,土地等手續辦得快——都想早點建好、早點並網、老百姓早點有收益。”

內蒙古的新一輪光伏幫扶工程計劃利用2年時間,在全區光照資源好、電網接入優的行政村建設光伏幫扶村級電站105.27萬千瓦左右,幫扶對象約5萬戶、10.53萬人,帶動11個盟市、57個旗縣,助力鄉村振興。

不僅如此,內蒙古各地根據實際情況,開展起“光伏+”。在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錫尼鎮,光伏板下養起牛,“牧光互補”形成了“聯村帶戶富農”新機制。杭錦旗農牧局工作人員蘇博介紹,村集體提供土地並參與分紅,農牧戶通過訂單式飼養、飼草料牧草供應加工和光伏板清洗維護等產業鏈環節實現增收。“錫尼鎮通過實施‘牧光互補’項目可實現年均增收510萬元。”

錫尼鎮阿拉騰圖布希嘎查實施“牧光互補”項目。杭錦旗農牧局供圖

錫尼鎮阿拉騰圖布希嘎查實施“牧光互補”項目。杭錦旗農牧局供圖

自治區農牧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內蒙古正在積極探索光伏幫扶電站參與碳減排交易。“我區光伏幫扶項目具備產權結構簡單清晰、年均利用小時數高、項目減排收益明顯的特點,便於制定碳減排收益的分配機制,碳減排收益全部用於當地鄉村振興事業。”

跨越近十年時間,內蒙古辦好這本“陽光存折”,扶助農民富鄉村。“光伏幫扶工作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舉措。”自治區農牧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扎實做好“規范資產管理、規范運營管理、規范收益使用管理、規范公益崗位設置管理”的工作,確保光伏幫扶項目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充分發揮作用。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