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山區:“點單式”培訓助力群眾端穩“技能”飯碗

“想學編織,社區裡就開了班,結業后我就在東黎羊絨在社區設置的“微工廠”實現了就業,干得多賺得多!”近日,鬆山區振興街道鬆城社區居民的李艷華笑得合不攏嘴。原來,她通過社區組織的免費技能培訓,實現了“家門口就業”。這個變化得益於鬆山區創新推出的“需求+培訓+就業”全鏈條服務模式。
鬆城社區為轄區就業困難人員做手工培訓。
鬆城社區為轄區就業困難人員做手工培訓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一頭連著百姓飯碗,一頭系著經濟發展。今年以來,為積極落實自治區黨委“六個行動”要求,鬆山區積極開展就業促進行動,以群眾需求為圓心,以資源整合為半徑,根據就業困難人員學歷低、低技能等實際困難,創新推出“需求+培訓+就業”全鏈條服務模式,助力六類就業困難人員穩崗就業、增收致富,畫出了技能培訓與就業增收的“同心圓”。
“按需點菜”:群眾要啥,培訓送啥
“我想學面點,我想學電焊,我想學編織……”在興安街道就業意願和培訓需求大摸排活動中,居民表達了不同的培訓需求,為了精准的問需於民,興安街道組建就業促進服務隊,從最基本、最細微的居民需求征集做起,精准掌握了居民失業狀況、技能水平、求職意向、培訓需求等情況,建立了需求台賬。
“過去培訓像‘上菜’,群眾未必愛吃﹔現在先問想吃什麼,我們再‘下廚’。”鬆山區就業局相關負責人於曉明介紹。幾年來,鬆山區依托各網格化治理體系通過線上問卷、線下走訪,收集群眾培訓意願,梳理出家政、電焊、編織、直播帶貨等十余類熱門需求。結合群眾培訓方向、意願和人數等內容,按需定制課程,送技於民,推動基層培訓實現由“上菜吃飯”轉為“因需點菜”,讓技能培訓更貼合實際,更受群眾歡迎。
“精准培訓”:培訓下沉,學完即用
在鬆山區巾幗巧手創業基地,千余名“巧手姐妹”,依托產品回收協議,保障了穩定收益。在振興街道鬆城社區,學員在接受同心芷手工編織坊培訓后,可以去東黎羊絨在鬆城社區設置的“微工廠”工作。工人可自由調配上班時間,實現“上樓做飯照顧家、下樓工廠掙錢花”的美好願景。在高素質農民培訓班上,玉米、谷子、大豆、藜麥等作物的種植和田間管理讓種植戶精進了種植技術,為鄉村產業振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鬆山區婦聯舉辦刺繡培訓班
鬆山區婦聯舉辦刺繡培訓班。
為了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從“一技難求”到“一技在手”的轉變,幾年來,鬆山區將技能培訓下沉到基層,通過“授課+實操”形式提升全區就業人員技能。同時,與部分單位建立“用工聯盟”,提前對接崗位需求,對於結業考核合格的學員,直接推薦至對口企業。“學員學的是企業需要的技能,招聘成本降低了,用工也更穩定。”東黎羊絨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全區累計開展培訓2056課時,百余名培訓人員實現從培訓到就業的完美閉環。
“瞄准就業”:搭建平台,精細服務
在鬆山區零工市場,工作人員可以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求職信息登記、現場洽談、信息推介、崗位匹配等服務。“技能培訓既要‘沉下去’摸准需求,也要‘聯起來’盤活資源,更要‘跟到底’保障就業。”為打通就業服務“最后一公裡”,鬆山區聚焦靈活就業與長期用工需求,將就業公共服務納入基層民生保障服務事項,依托鬆山區商業場所召開線下招聘會,委托全赤峰直聘等承辦線上招聘會,採取“線上+線下+直播帶崗”模式,為求職者匹配合適崗位。同時,加強與安慶工業園區、信息科技產業園區等園區企業用工對接,拓寬求職者就業渠道。
下一步,鬆山區加強基層就業服務工作力量,支持各鄉鎮街道建設勞務合作社,依托黨群服務中心、高校、零工市場、工會驛站、商圈等打造49個充分就業社區、32個“家門口”就業服務站,持續為就業人員服務,讓群眾牢牢端穩“技能”飯碗。(鄭文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