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經濟 生機盎然

游客穿梭花海。
游客們沿著杏花觀景步道漫步打卡。
游客在採摘草莓。
游客在准格爾旗沙圪堵鎮萬畝杏林博覽園裡拍照打卡。周大慧 攝
烏素圖杏花綻放。 馬子璇 攝
與海棠花合影。
臨河區
梨樹花開香雪海
4月19日,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第七屆梨花文化旅游系列活動在干召廟鎮民主村4組開幕。2000余畝梨樹花開勝似香雪海,游客穿梭其間拍照留念,享受春日特有的浪漫。
“賞花熱”掀起春日旅游熱潮,為城鄉消費注入了蓬勃動能。民主村四組村民張秀枝一早就支起了小吃攤,生意十分紅火。“梨花不僅好看,還能帶動我們增收。”張秀枝笑著說。
“梨花一開游客來,為我們民主村帶來發展機遇。”民主村黨支部書記張三明介紹,為了讓梨花帶來的“流量”變“留量”,民主村還適時推出了“河小梨·認養一棵樹”活動,招募熱愛自然、希望體驗農事樂趣的市民、企業與團體參與梨樹認養,為梨樹命名並懸挂專屬銘牌,體驗鋤草、採摘等農事活動。活動發起后,不少市民紛紛報名參加。“花198元認養一棵梨樹,夏天還可以帶女兒體驗農事樂趣,我覺得很有意義。”市民王麗開心地告訴記者。
本次活動以“梨韻河套 花開臨河”為主題,精心籌備了14項融合文化內涵、生態美景與人間煙火氣的精彩活動,吸引了上萬名游客紛至沓來,活動將持續至5月5日,后續還將推出農民運動會、深度採摘等特色活動。
近年來,臨河區以花為媒,將鄉村旅游資源與當地特色農業、非遺文化、自然生態等資源優勢深度融合,構建起集觀光賞花、休閑娛樂於一體的文旅場景,推動文旅市場“一路繁花”。(記者 薄金鳳)
土默特右旗
杏花含笑迎賓至
4月13日,以“‘杏’好有你 遇見土右”為主題的包頭市土默特右旗第十屆杏花文化旅游消費季在大雁灘景區游客服務中心廣場啟幕。
步入大雁灘景區,千畝杏花競相綻放,粉白的花海與青山綠樹相映成趣。游客們沿著“杏花觀景步道”漫步打卡,參與漢服游園、花海寫生、踏香尋詩、品味特色農產品、非遺面塑等互動活動,感受“人在花中游”的詩意浪漫。
“我是從鄂爾多斯過來的。早就聽聞這邊杏花文化旅游消費季活動特別有名,這次專門抽空約了幾個朋友過來感受一下。現場真的太震撼了!漫山遍野的杏花,就像一片粉色的海洋,這種美景在城市裡根本看不到。”游客郝燕玲興奮地說,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大大超出了自己的預期。
活動期間,組辦方還精心籌備了“塑說非遺”、文明集市、杏花主題攝影展、詩詞書畫筆會、土默川傳統婚禮巡演等各項活動。本屆杏花文化旅游消費季,整合“賞花經濟+民俗體驗+文旅消費”資源,以“敕勒川文化”為魂,以“杏花”為媒,全力打造一場田園生態美學與春日詩意相融的沉浸式文化盛宴。
據了解,部分活動持續至4月20日,旨在推動“賞花經濟”向全域旅游深度延伸,讓文化活起來、消費熱起來、鄉村火起來,帶動周邊農戶增收,助力打造土默特右旗春季文旅標杆品牌。(記者 蔡冬梅)
准格爾旗
林果鋪就致富路
“徜徉在花海中拍照,真是太美了。”在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日前舉辦的第八屆杏花節上,許多游客置身漫山遍野的花海間,盡情享受著春天帶來的愜意時光。
近年來,准格爾旗以“春賞花、夏避暑、秋摘果、冬觀雪”的全季模式,開啟了文旅融合共促產業振興之路,依托山杏產業開發了杏花攝影、杏仁美食等體驗項目,帶動農家樂、民宿集群興起。歷屆杏花節累計吸引游客超30萬人次,單屆旅游收入破億元。
昔日荒山禿嶺,如今杏林遍野。每年春季,准格爾旗92萬畝杏林如期盛放,粉白花海與特色民宿相映成趣,成為當地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的鮮活樣本。
近幾年,准格爾旗通過“企業+基地+農戶+經紀人”模式,政府與企業合力推廣山杏種植。如今,當地森林覆蓋率較20年前提升近1倍,水土流失減少40%,荒山禿嶺蛻變為綠色生態屏障。同時,杏林還帶動生物多樣性恢復,林下經濟、生態研學等衍生業態蓬勃發展。
如今,山杏深加工產業鏈成為准格爾旗農牧民致富新引擎,當地龍頭企業高原杏仁露公司通過保價收購開發出20余款產品,將野生山杏轉化為杏仁露、炒杏仁等高附加值商品。1.7萬戶農戶戶均年增收超千元,杏林管護、深加工等環節創造2萬多個就業崗位。
從生態赤字到“綠富同興”,准格爾旗用40年書寫了“一棵杏樹”的逆襲詩篇。未來,百萬畝沙棘、山杏種植等工程,將持續為鄉村振興注入動能。(記者 郝雪蓮 准格爾旗融媒體中心記者 黃麗)
回民區
杏園美景入畫來
“杏花真是太美了!走入這美景,便成了畫中人。杏花照片已經刷屏了。”在游人如織的步道上,架起相機捕捉杏花綻放的游客趙阿姨邊說,邊展示自己的微信朋友圈。
四月芳菲,風和日暖,呼和浩特市回民區烏素圖杏花競放。4月18日,“杏福樹下”回民區第十四屆杏花季烏素圖青山藝術匯開幕。
杏花谷內,千畝杏花次第綻放﹔回空間藝術中心裡,名家作品展以多樣姿態承載藝術精神﹔北疆文化研學基地,書畫家揮毫潑墨,藝術與美景碰撞出別樣火花﹔西烏素圖藝術村,文創市集的各類手工藝品琳琅滿目……多項活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精彩紛呈,通過“移步易景、一步一境”的沉浸式文化體驗,讓游客在如畫的杏林中,賞花踏青、休閑觀光。
本屆杏花季以杏花為載體,將烏素圖地區獨特的自然生態資源、自然景觀轉化為創作靈感,打造“生態藝術IP”,與烏素圖青山藝術匯聯動,由一個主會場、6個分會場組成,主會場設在烏素圖杏花谷,在北疆文化研學基地、回空間藝術中心、西烏素圖藝術村、東烏素圖村、內蒙古財經大學西校區、莫尼山非遺小鎮設置分會場,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圍繞推進北疆文化建設,開展主題書畫展、書畫筆會、老照片展等展覽及活動,依托北疆文化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為廣大游客帶來一場精彩的藝術盛宴。(記者 王雅靜 回民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費娟)
突泉縣
踏青採果沐春風
“快看!這簇粉白交疊的海棠花多好看!”4月20日,興安盟突泉縣曙光現代農業循環經濟園區的溫室大棚內,游客李淑平舉著手機來回調整角度,枝頭上錦繡海棠花瓣簌簌顫動,在春光中盡情綻放。
推開聚美恆果四季採摘園玻璃門的剎那,溫熱的氣浪裹挾著馥郁芬芳扑面而來。“採摘園現有60多個大棚,種植了錦繡海棠、油桃、櫻桃、草莓、葡萄、火龍果等10余種不同的水果,而且不同水果錯開上市時間,一年四季都可以接待游客觀光和採摘,做到了‘四季有果成熟,天天有果採摘’。”管理員李靜輕撫著垂墜的花枝介紹道。
據了解,聚美恆果四季採摘園年接待游客2萬人以上,年產值達200多萬元,年帶動就業20人以上。
近年來,為了豐富旅游產品,突泉縣充分挖掘和利用田園風光、農耕文明等資源優勢,突出農旅、文旅融合,推動了鄉村旅游、觀光採摘和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
“歡迎來到我家的草莓採摘大棚。”突泉縣水泉鎮合發村村民侯紅章的採摘大棚裡走進了一批客人,他滿臉笑容地熱情接待。大棚裡,成熟的草莓好似盞盞火紅的小燈籠。
“我們慕名而來,聽說這裡的草莓是純綠色的,帶孩子來採摘,既體驗勞動的快樂,又能品嘗到最新鮮的果實。”游客李艷軍品嘗了一口手中的草莓說,“又大又甜,口感太好了!”
“採摘園裡除了四棚草莓的收入,還有車厘子、網紋瓜和薄皮香瓜,一年四季不間斷,能收入20萬元左右。”侯紅章自豪地說,這比種傳統庄稼多掙好幾倍哩!
如今,突泉縣已打造3個規模化設施農業產業園區,有設施大棚4000棟,年生產反季節瓜菜1.14萬噸,實現產值4.5億元,帶動農戶近3000戶,戶均增收1.2萬元以上。(記者 高敏娜 突泉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曾令剛)
科爾沁區
草莓映紅好日子
4月23日,走進通遼市科爾沁區清河鎮大席高端果蔬採摘園區草莓採摘園,清甜的果香便扑鼻而來,一壟壟草莓植株排列整齊,翠綠的葉子下,一顆顆草莓鮮艷欲滴。
游客們手持小籃,穿梭在田壟間,輕輕摘下一顆放入口中,香甜的汁水瞬間在味蕾綻放,濃郁的草莓香氣彌漫開來,讓人真切感受到春天的甜蜜滋味。
“這兒的水果干淨又新鮮,而且能自己動手挑選,草莓又大又甜,跟超市買的完全不一樣。我家孩子特別高興,他第一次自己摘水果,說下次還想來。”市民黃歡說。
草莓採摘園負責人魏東良介紹道:“我們是2019年開始種草莓的,引進的是丹東99草莓。現在有19棟草莓棚,約40畝地,畝產在4000斤到5000斤。每天要接待100人到200人。我們的草莓除了採摘,還批發、進超市,水果店、蛋糕店也需要我們的草莓。”
據了解,清河鎮有6個村建設了採摘園區,共有各類果蔬採摘園9個,用於採摘使用的暖棚92棟、春棚56棟。可以採摘品種有草莓、藍莓、草莓西紅柿、塞外紅蘋果、陽光玫瑰葡萄、毛桃、蟠桃、車厘子等,全年均可進行採摘,通過採摘可使種植戶增收100余萬元。
除了現場採摘,採摘園還提供批發服務,採摘下來的水果按大小不同定價格,大批量地批發給商超和水果店,滿足更多消費者的需求。如今,採摘活動不僅為市民提供了親近自然、享受田園生活的機會,也成為拉動鄉村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記者 鮑慶勝 科爾沁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劉欣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