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推動工業經濟提檔升級向“綠”而行

2023年底,鄂爾多斯市和鄂托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蘇裡格經濟開發區入選全國第一批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城市和工業園區試點。
一年多來,全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成效顯著——編制印發鄂爾多斯“一城市、二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實施方案,發布《城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評價技術規范》,制定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評價指標體系、融合清單等管理政策14項﹔優化國家碳達峰、碳監測評估、無廢城市等試點聯創聯建,將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任務納入美麗“暖城”建設重點任務﹔已開工建設78項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重點項目,完工33項,累計完成投資921.9億元……
“兩年前第一次走航檢測的異常點位預警是89個,目前下降到了24個。”4月18日,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工作人員姚倩介紹。
姚倩是在鄂爾多斯市鄂托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開展“環保管家”項目的8名駐點成員之一。她介紹,走航檢測車搭載多種大氣監測設備,如高精度大氣氨激光開路分析儀、質譜儀、各類氣體分析儀等,對空氣中的污染物進行實時分析測量,以獲取幾百種污染物濃度、種類等信息,並且實施產生污染物異常的預警信息。
棋盤井鎮居民鄔偉功說:“現在鎮區隨處可見清掃車和洒水車,運輸車輛基本實現全苫蓋,企業也都安裝了霧炮裝置,過去大片塵土飛揚的場面再也不見了。”
最新的走航數據顯示,鄂托克經濟開發區PM10瞬間最高值932微克/立方米,PM2.5瞬間最高值225微克/立方米,相比於兩年前,污染物數值下降了一個數量級。
工業污染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問題。如今,鄂托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淘汰了鄂爾多斯電冶集團2.5萬千伏安以下礦熱爐48台,按照“燈塔工廠”標准,置換建成的硅基合金智能化“創新工廠”已投入試生產﹔430萬噸5.5米以下搗固焦爐全部退出,正在啟動分片區整合重組,置換升級煤基全產業鏈項目,同時全面開展創建“綠色焦化”指標體系建設,確立排放總量減量和能耗強度降低的目標。
鄂托克經濟開發區的冶金、焦化、電石三大傳統行業年節約標煤173.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83.4萬噸。
同樣是以高耗能、煤化工產業起家的鄂爾多斯市蘇裡格經濟開發區,在探索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路徑上也有自己的一套“解法”——
一方面,加快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和高耗能企業綠電替代,促進現代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另一方面,鼓勵企業延鏈補鏈強鏈,提升發展質量。
將烏審旗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中的綠氫通過管道接入中天合創綠色降碳升級改造項目,在實現綠電、綠氧、綠氫耦合碳減排基礎上,對已有產業鏈進行延鏈補鏈強鏈,真正實現煤炭資源由“燃料型”向“原料型”轉變,產品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轉變,實現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從而不斷做強、做大煤制烯烴及下游高端材料和精細化工產業。
“烏審旗風光制氫一體化和綠色降碳升級改造是全國首個將大型氯、氫與煤化工耦合的項目,項目建成后,將探索出一條氫能可再生能源與煤化工深度耦合的一個新的示范路徑。”中天合創化工分公司綜合計劃部部長孟慶功說。
2025年,烏審旗將謀劃建設重大項目33個,總投資1512.5億元,蓄勢在產業延鏈聚群、煤層氣開發利用、產城融合等方面取得一批標志性成果,年內力爭完成投資260億元。
如果說減污降碳是具體舉措和基礎,那麼協同創新就是行動指南和上層建筑。
在工業領域,鄂爾多斯重點打造綠氫等18條產業鏈,抓好匯能卓正、寶豐、中煤等千億級項目落地,建成二氧化碳綜合利用項目4個,在建中煤二氧化碳制甲醇等項目7個。
在交通領域,優化調整運輸結構,推行“散改集+公轉鐵+智慧物流+數字陸港”模式,鐵路專運線、自動駕駛貨車等示范項目順利應用,電動重卡保有量突破2000輛,每年減少碳排放量約20萬噸。建成“數字陸港”4處,投入運營新能源重型卡車779輛,減少碳排放約7.8萬噸。
在生態環境領域,積極推進國家“無廢城市”建設,全市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71.21%,較2020年翻一番。全面打響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持續保持日均治沙1萬畝的攻堅態勢。出台全國地級市首部《綠色礦山建設條例》,發布《綠色礦山建設評價指標》,建成綠色礦山156座,推動綠色礦山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上,鄂爾多斯市成功入選全球“自然城市”平台和全球“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
目前,鄂爾多斯正在形成符合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發展格局和高效、清潔、低碳的產業布局,實現落后產能應退盡退,工業企業綠色化、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能源、資源循環利用率顯著提高。以此為契機,有力推動鄂爾多斯市工業經濟再次提檔升級,邁向高質量發展。(記者 毛鍇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