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本網專稿

內蒙古實現多機場無人駕駛登機橋集中聯控

人民網記者 寇雅楠
2025年04月15日11:33 |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小字號

一般飛機降落后滑行到登機橋,還需等待2-3分鐘登機橋靠接航空器,才可以拿行李出艙門。近期,乘坐飛機到達包頭和通遼機場的旅客,隻需等待50多秒。其中,用了什麼樣的方法和新技術?近日,記者採訪了內蒙古機場集團的相關人員,詳細了解了其情況。

“我們使用的是無人駕駛登機橋集中聯控模式。”內蒙古機場集團項目建設人員任龍告訴記者,“一位技術人員在包頭機場控制,便能實現包頭機場的登機橋和通遼的登機橋同時移動,且完成精准對接。”

操作員正在操作設備。受訪單位供圖

操作員正在操作設備。受訪單位供圖

新模式使用當天,集中聯控中心就完成包頭機場、通遼機場共6條登機橋對18架次航班的保障任務。這一突破性技術標志著無人駕駛登機橋運行模式邁入新階段,有力推動了“智慧機場”建設。

內蒙古機場集團無人駕駛登機橋集中聯控模式通過L4級自動駕駛技術,在行業內首次實現多機場、多設備、超遠距離無人駕駛登機橋集中聯控。

同時,該模式打破行業內現有的“一對一”模式,即一個控制台控制一條自動駕駛登機橋,創新打造集約集聚平台,建立“多機場、多橋集控”模式,通過人工智能、高精度傳感器及遠程通信技術,實現一名運行控制員可監控多個機場、多條全自動駕駛登機橋靠接飛機,首批次集中聯控的機場包括包頭機場、通遼機場、呼倫貝爾機場和烏蘭浩特機場。

但是,從一個人控制一條登機橋,到一個人控制多台登機橋,為什麼可以節約時間呢?

“之前每條登機橋操作員的技能水准不同,有的人熟練就會快一些,有的人則會慢一點,現在我們把技術最好的操作員集中到了集中聯控中心,這樣自然效率就提升了。”任龍說。

除了節約了時間,面對多位廊橋操控員的“失業”,內蒙古機場集團也做了提前規劃。“我們為登機橋操作員保留了集中聯控調度、運行控制等新興崗位,選拔上崗的員工也將獲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工作環境。同時,內蒙古各支線機場的航班量也在不斷增加,有很多空缺崗位。”內蒙古機場集團信息科技部總經理王賢告訴記者。

效率提升了,安全也應該有保障。據悉,該項目採用的關鍵流程引導系統、運行任務調度分配方法等核心技術及首創的“沉浸式管控座艙”等創新成果,將安全與效率提升至新高度。目前,相關技術已申請3項發明專利及1項實用新型專利,正在申請歐洲和中東地區專利,在國際登機橋自動駕駛領域展現中國智慧。

近些年,內蒙古機場在“智慧機場”建設中,一直在不斷探索,努力創新。近期,在呼倫貝爾機場,無人機正在機場內進行巡檢作業。呼倫貝爾機場是自治區第一家應用無人機智能化巡檢技術的支線機場,目前已經實現對機場內供電線路巡檢、圍界巡檢、助航燈光巡檢等10個保障項目進行巡查。截至目前,內蒙古機場集團共有通遼、包頭等5家支線機場覆蓋應用。

“下一步,我們將把無人駕駛登機橋集中聯控模式覆蓋到全區的機場,同時繼續以創新為第一動力,打破傳統模式,不斷應用新科技成果,為自治區‘智慧機場’建設提供重要支撐。”王賢說。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