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錫林郭勒

降低治理成本 擴大以工代賑 延長產業鏈條

錫林郭勒推進灌木平茬治沙帶來一本“三利”

2025年04月14日09:55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隨著氣溫大幅回升,在正鑲白旗烏蘭察布蘇木夏日嘎淖爾嘎查灌木平茬項目區,已有綠色的紅柳幼苗破土而出,為這片沙地草原帶來勃勃生機。

  “你看,將枯死的柳條都平茬完了,為這些幼苗提供了更大的生長空間,也就一年,就能長到1米多高。”同行的正鑲白旗源沙林牧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彥鍇笑著說:“打響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后,才發現這些灌木可渾身都是寶呢!”

  就地取材,變廢為寶——成本降下來了,防沙治沙效果好了

  走進正鑲白旗伊和淖爾蘇木巴彥敖包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切割機轟鳴聲中,工人們熟練地將平茬項目區運送過來的柳條按45厘米的長度進行切割、整齊碼放。

  合作社負責人趙臣說:“過去,我們一直把柳條當柴火用,從去年開始大面積治理沙地后才發現柳條是特別好的治沙原材料。從今年開始,我們合作社響應旗裡號召,成立車間,收購周邊11個嘎查的平茬柳條,生產天然沙障。”

  該合作社以每噸400元的價格敞開收購,再疊加劃定的生態治理項目區內實施每平茬1畝補貼100元的激勵機制 ,嘎查牧民還可進入車間務工,這既消解了資源浪費困境,又開辟出牧民增收新路徑。

  在正鑲白旗,灌木紅柳這一曾經價值低下的沙生植物,自2024年當地5.5萬余畝草場納入錫林郭勒盟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項目后,其作為天然固沙材料的生態價值被人們發現並激活。

  用紅柳沙障后,治沙成本會降低多少?正鑲白旗林業工作站站長韓利兵給記者算了一筆細賬:該旗灌木平茬項目區紅柳產量在8000噸左右,切割后會得到5000萬株沙障材料。而1畝完全裸露的流動沙地用料量是4000株左右。連運輸、切割等成本都加起來,1株價格在0.08到0.1元之間。這樣算下來,治理1畝流動沙地所需原材料的價格能夠控制在400元以內。而在2024年的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推進中,從河北等地購進稻草制作的沙障,1畝地的成本價就達到了600元。

  “成本降下來了,這就預示著我們能用一樣的資金治理更多的沙地。並且你看,這柳條掰也掰不斷,插到沙地形成網格后,固沙作用可比別的任何沙障都要好。就地取材的天然材料,一丁點的污染壓力也沒有。”與治沙造林打了20多年交道的韓利兵告訴記者,過去還沒有鐵絲網圍欄的年代,牧民們會用柳條編織籬笆,為畜群遮風擋雪,如今,曾一度無人問津的柳條搖身一變成為防沙治沙滅“黃”行動的生態利器。

  家門口就業,擴大參與度——以工代賑面廣了,增收獲利的人多了

  清明節前,在正藍旗桑根達來鎮柴達木嘎查的平茬現場,割灌機的嗡鳴聲中,牧民們穿上工作服,成為“生態工人”,為灌木紅柳平茬。當地牧民額日登孟克告訴記者,他家涉及平茬的地有120畝,企業按1噸300元錢的價格來收購平茬后的柳條,除此之外還能來這兒捆柳條打工,一天還能掙300元。

  平茬后,1畝地有500公斤紅柳。算下來,120畝地能夠打下來60噸,這就是1.8萬元,再加上1個多月的打捆柳條作業,又掙了近2萬元。額日登孟克說:“您看,這就近4萬元的收入了。再加上后期治沙當中的參與,今年我能夠在沙地治理中獲得6萬元的紅利。”

  站在正藍旗渾善達克沙地治理區,一組對比數據揭示著變革軌跡:2024年,3.8億元專項資金撬動82.97萬畝渾善達克沙地治理工程,全旗共有24家合作社、10家企業參與,累計有1634名農牧民參與防沙治沙工程建設,共獲得勞務報酬2391.3萬元,人均增收1.4萬元,以工代賑資金佔工程投資總額的10.08%。

  正藍旗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蘇倫高娃說,2025年,該旗治理面積將擴展至128.87萬畝,將以“企業+合作社+牧民”的模式繼續擴大以工代賑規模,安排以工代賑資金7904.15萬元,佔工程總投資額的17.43%,帶動農牧民2800多人加入“綠色就業大軍”,人均增收目標鎖定1.87萬元。較上年度,“以工代賑”參與比重增加49.4萬畝、增長62.16%﹔農牧民收入增加4700元、增長34%。

  正鑲白旗巴彥敖包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正式成員隻有6戶牧民。但是在灌木切割打捆作業中,為就近的50余名農牧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工人工資是按件計算,每小捆100根,一捆0.5元錢。算下來,每人每天掙個200多元不成問題。”合作社負責人趙臣說,等沙障全部做完了,他們還會參與到插沙障、做圍欄、補播等治沙工程當中,一直能延續到10月底無法施工為止,合作社成員從這些以工代賑的治沙項目中平均收入4萬元不成問題。

  2024年冬季以來,錫林郭勒盟依托“三北”工程林草濕荒一體化保護修復等項目,已完成60.2萬畝灌木平茬復壯工作,到2026年平茬作業量將達到180萬畝,並通過“企業+合作社+牧民”的模式,引導更多的農牧民積極參與沙地治理。

  錫林郭勒盟林業和草原局局長烏日根巴雅爾表示:“今年,我盟適合由農牧民及其合作組織參與實施的封沙育林育草、人工種草、退化草原修復、灌木平茬、中幼林撫育等項目圍欄架設和設置沙障面積400萬畝以上,工程量佔年度建設總任務面積的75%。因此,我們要積極探索‘黨支部+農牧民’‘合作社+農牧民’等模式,組織更多農牧民特別是脫貧人口、返鄉農民工、就業困難等重點人群參與到防沙治沙以工代賑項目中來。”

  灌木變飼料,牛羊有口糧——產業鏈延長了,養殖成本降了

  在正鑲白旗,灌木紅柳平茬后,全部做成了生態沙障。但這並不是平茬紅柳的唯一變化。

  從正藍旗桑根達來鎮柴達木嘎查平茬現場打下來的灌木柳條,經過捆扎運輸后,來到了位於該旗哈畢日嘎鎮的內蒙古聯動未來科技有限公司車間內完成華麗蛻變——經過粉碎膨化等一系列加工后的柳條與秸稈、菌劑等混合,經過高溫發酵后,制成牛羊愛吃的飼料。

  內蒙古聯動未來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智華說:“經過我們實地測算,2畝地能出1噸原材料,另外我們還添加一些秸稈、糖蜜,發酵飼料裡面還要放一些菌液,這樣大大提高了牲畜的適口性,成為牛羊愛吃的營養餐。”

  正藍旗位於渾善達克沙地核心區域,沙地面積達到1278.31萬畝,佔渾善達克沙地總面積的22.2%。對於生活在這裡的牧民而言,飼草料成本的下降,有著非凡的意義。張智華坦言,等公司量產后,每噸飼料價格相比市場上的飼料,可節省800至1000元,將切實為農牧民減輕經濟負擔。

  在錫林郭勒盟,灌木總面積有812萬畝,主要包括小葉錦雞兒、灌木柳、檸條等。灌木資源90%以上位於渾善達克沙地腹地,以天然小葉錦雞兒、灌木柳為主。

  2019年至2022年,全盟累計完成灌木平茬7.3萬畝,為充分利用好灌木資源,2022年以來,該盟積極引進太仆寺旗森洽、正鑲白旗西北紅、錫林浩特市豐佐紀元等大中型企業,建成灌木飼料加工廠,提高灌木資源利用效率。

  2023年,以太仆寺旗森洽為例,平茬時向農牧戶一次性補貼每畝20元,同時農牧戶向灌木飼料加工企業購買飼料可享受每噸100元優惠。通過這種利益鏈接機制,既實現了生態效益,又增加了農牧戶收入,形成了“生態+農牧戶+產業”三方受益模式。

  “平茬作業后,平茬下來的灌木枝丫經過加工處理,成為圈養牲畜的優質飼料,不僅解決了圈養牲畜飼料的來源問題,還為農牧民降低了飼養成本。經過加工的飼草料價格遠低於市場上飼草料價格,每噸飼草料可為農牧民節省800至1000元,有效緩解了經濟壓力。”錫林郭勒盟林業和草原局四級調研員、資深林業專家鞏和平介紹,以灌木為主料做成的優質飼料,提升了牲畜肉質,增強了市場競爭力,推動了畜牧業從傳統散養放牧模式向科學化、規模化的圈養模式轉變,削弱了對天然草原的依賴性,減少了過度放牧現象的發生,實現了畜牧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平衡。

  在渾善達克沙地腹地,隨著殲滅戰的深入,錫林郭勒正書寫著一部“灌木變現”的生態傳奇。曾經被視作荒灘廢料的沙柳資源,經當地產業化運作,蛻變為防風固沙的生態利器與牧民增收的綠色資產,演繹著生態治理與民生改善的雙向奔赴,“斷肢重生”后切實實現了降低治理成本、擴面以工代賑、延長產業鏈條的三重效益。(記者 巴依斯古楞)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